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反思

2010-08-15夏晓军马德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研究

夏晓军,马德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反思

夏晓军,马德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得到普遍开展,也有较多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在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得出总体评价,并给出今后研究的新领域和着力点,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创业教育行动的科学化。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区域文化

美国最早于1947年开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初步发展,90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期。1989年11-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该组织成立50年来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该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9所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随之得以发展。

利用中国知网中的期刊、报纸、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的数据库,以“高职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中得到的统计结果为:2000-2009年有94篇论文,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但增幅不大;研究者构成以初级职称者居多,高级职称者次之;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研究角度大多是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描述和思路整理。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层面提出必要性问题,而且大多集中在2002年前后,说明当时高职院校对开展创业教育有一个认识与提高过程。从国际教育层面看,高职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潮流,为国际职业教育界所重视;从国家层面看,创业教育能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也呼唤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层面看,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内在需要,是适应现代新职业的特点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窘境的有效途径;从人才培养层面看,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可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宽阔舞台。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定位及理论基础

比较规范的创业教育内涵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第一,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2]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内涵界定、目标定位、理论基础都作了相关阐述。关于内涵界定,周思勤认为,创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通过竞争获得某一现成的职业或岗位,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层是指能独立开业谋生以图发展[3]。关于目标定位,朱占峰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职业性的本质特征来制定创业教育目标,如职业理想、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宏观目标,创业计划、创业措施等微观目标[4]。胡伟等则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分为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和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前者包含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能力提高,后者包括敏锐性、自主性、独立性、冒险性、竞争性、坚韧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克制性等非智力因素[5]。关于理论基础,朱占峰提出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分布在德育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及经济学等领域。他认为,德育论是创业教育理论的首要基础,为高职院校指明了创业教育的前进方向,德育实践对创业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论显示出创业教育的广阔空间,实训课程赋予了高职创业教育充足的时间;教育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创业的可行性,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提示创业教育的可塑性;趋利避害是创业教育的前进指南,博弈论是创业教育的精神食粮,微观经济理论是创业教育的智力支持[6]。

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断得到强化,创业教育的开展呈燎原之势,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李小兰认为,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片面,教育形式僵化、单一;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效大打折扣;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创业心态,一直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摇摆[7]。丁金昌等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创业教育缺乏高职特色与区域文化特色;三是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四是实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五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尚不明确[8]。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最初涉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的是2004年胡学军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初探》[9]一文中提出的。2008年,李家智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贯穿于学生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共同实施,并提出了扶持体系、工作体系、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10]。这项研究丰富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目前,理论界较多学者认为创业教育体系架构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朱占峰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确定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4]。胡伟等认为,应该以创业基本素质教育作为共性目标,以开创型个性培养作为个性目标[5]。二是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田和平认为,高职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内容体系,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要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和提供创业实践等内容[11]。三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胡学军认为,以创业理论课、专业知识课与创业活动课组合成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要与高职院校现有的公共文化课、专业知识课与实践实训课的课程模式既相区别又相衔接起来[9]。四是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王峥认为,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努力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12]。五是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滕勇认为,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分为学科教育、活动开展和环境建设三部分,并明确责任部门[13]。六是创业教育扶持体系。李家智认为,政府层面要加大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支持,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10]。七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李家智认为,应该积极推行以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测评内容的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对象,以所创的“业绩”为指标构成测评制度,考核方法既包括书面考核,又包括对实践操作检验[10]。

5.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

2006年以来,一些学者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进行了探索,并归纳和提出了不同见解。吴建强将我国创业教育模式(含本科院校,笔者注)分成四类:一是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三是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四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14]。张鑑民将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归纳为五种模式:“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孵化项目和团队的经商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就业与再就业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自助体系创业教育模式,培育意识与实践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15]。李小兰提出一个转变、两项改革、三个重视的创业教育模式[7],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张翠英提出“一二三四”模型,即营造一种氛围;以知识传授和创业意识培养为重点内容;开展理论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和案例介绍法教学;需要引起重视、优惠政策、转变人才观和资金投入四方面的支持[16]。王世华提出共性化教学系统、个性化辅导系统和跟踪扶持系统的模式[17]。共性化教学系统包括共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专家、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个性化辅导系统包括个性化辅导目标、辅导内容、辅导专家、辅导过程和辅导评估;跟踪扶持系统包括跟踪扶持目标、内容、专家、过程和评估。陈林杰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描绘成:服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制定创业教育战略和目标,监测内外部环境,建立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实施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保持跟踪与更新[18]。傅志平等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应包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利用多种途径,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水平;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开展实训实习,体验创业过程;制定完善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体系[19]。

6.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的关系

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就业指导三者关系的研究显得不够深入。在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中,张斌认为,创业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20]。在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关系的研究中,于凯生认为,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是相辅相成的,应该立足给就业指导扩容,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有机结合[21]。

7.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关系

从生源和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征鲜明,创业教育理应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可惜相关研究不多。在与区域经济结合方面,蒋晓旭等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根据区域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22]。赵云云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如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前提下,广东政府结合当地特色,大胆改革当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其课程内容上着重突出会展业、旅游业、环保工业、创新产业等区域性品牌,以期培养适合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23]。张鑑民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应该整体上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由政府有效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调节和高职院校主导的运行体系[15]。在与区域文化结合方面,赵云云认为,应该注重本地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温州人精明细心、徽商大气谨慎、齐鲁人豪迈包容等特征都是当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宝贵精神基础[23]。李小娟认为,可以把温州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把区域文化特色引入学生的行为养成中,把先进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24]。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反思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建制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组建于世纪交替前后,既有初创时高职教育基本理念和办学定位的摸索压力,也未能及时从试点本科院校获得创业教育的经验传导,导致近年来才得以在较大范围开展创业教育,不免存在高职特色和区域特色彰显乏力及创新研究欠缺的状况。应该说,在政策推动和就业压力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蔚然成风,但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创业教育的行为更多的还停留在“一般号召”阶段,配套扶持力度有限,操作性不强;高职院校也远未达到以创业教育的理念来整合教育教学的高度,教学缺位明显,教育资源不足,针对高职特色和学生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和文化而开展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乏力。从研究现状看,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覆盖,但还需要更多量的累积和质的提升,加强针对性,减少重复研究。

通过分类与整合分析发现,一些新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和着力点,可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方向性选择。

(1)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紧扣区域和行业脉搏,其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有别于本科院校,又高于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特点也与本科学生、中职学生不同,具有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为此,可以借鉴SWOT分析框架作进一步提炼,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业教育普适性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美国BABSON的100%、10%、5%三个比例说明了创业教育普适性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将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的院校(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大一全面推行创业理论课教学)并不多见,更多的只是精英教育,无法让全体学生受益,创业教育理念与行动严重脱节。在创业教育普适性背景下,应该从素质教育出发,对高职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作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形成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在此框架下,教育教学方面既可以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格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进行拓展研究,也可以从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能力结构等一体化改革进行研究。

(3)政府行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推行需要恰当的政府行为,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法律的;可以是政策的或政治的,也可以是制度的,更经常的情况是由这些不同成分组合打造而成的某个工具。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结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需求,研究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平衡及政府行为的力度和工具的配套使用等。

(4)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及与行业和企业的互动。高职教育的区域根植性(embeddedness)特征明显,应与地方行业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这里的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特定的社会网络与制度中,其网络与制度是由社会构筑并有文化意义的。由此,在研究创业教育时应探究它们的互动规律。可以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区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探讨创业教育与经济、文化的互动机理与传导机制;可以通过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历程的提炼,揭示创业空间和路径。另外,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研究平台,深入总结在企业中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运作经验,吸收企业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在组建职教集团的趋势下,整合官、产、学、研、服的资源,形成不同特色的区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

(5)多学科融合与比较。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理论框架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多种理论的重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创业教育(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开发了创业教育校本教材《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温州创业文化》等),进而逐步形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综合理论体系;可以加强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尤其是国内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以分享经验,汇流成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1998-12-24)[2009-11-15].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7/info3337.htm.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增补本[M].第4版.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81.

[3]周思勤.浅论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内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1-23.

[4]朱占峰.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2006(7):64-65.

[5]胡伟,池阿海,唐代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92-93.

[6]朱占峰.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5(36):4-6.

[7]李小兰.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1):74-75.

[8]丁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3-74.

[9]胡学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3-87.

[10]李家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62-64.

[11]田和平.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38-39.

[12]王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7):517.

[13]滕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49-52.

[14]吴建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4.

[15]张鑑民.浙江区域经济变革与高职创业教育的深化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9(3):74-76.

[16]张翠英.更新思路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6(2):45-46.

[17]王世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科学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2-63.

[18]陈林杰.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1-83.

[19]傅志平,杨雨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37-238.

[20]张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30.

[21]于凯生.大胆开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试验田”[J].鸡西大学学报,2009(3):1-2.

[22]蒋晓旭,郭雪梅.面向区域经济搞好高职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5):53-54.

[23]赵云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4]李小娟.创业文化与温州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2008(3):110-112.

[责任编辑:吴赣英]

Comment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Reflection

XIA Xiaojun, MA Delong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launche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concerne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 and classification , this paper, after making a reflection, makes comments and presents new areas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hope of deepen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u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actices it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Vocational colleg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culture

book=1,ebook=79

G710

A

1671-4326(2010)01-0010-04

2009-11-30

夏晓军(1965—),男,浙江永康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马德龙(1979—),男,山东金乡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