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

2010-08-15孙中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黄炎培张謇道德教育

孙中涛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江苏南通226007)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

孙中涛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江苏南通226007)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公民素质、社会国家意识等德育目标,涵盖个人品德修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内容。他们强调道德常规教育、文化熏陶、实践磨练和自治教育的德育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德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由于所处年代、教育背景和阅历的差异,他们在教育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路径,提出的德育思想也不尽相同。对三位教育家德育思想进行缜密梳理、异同对比,归纳德育思想的共鸣之处,挖掘各自的德育特色,既能加深对他们教育思想及近代教育发展的理解,也可对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为德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地位

作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极力践行“父教育、母实业”,为我国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手创办了众多学校上,还体现在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对德育思想的重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张謇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思想的教育,并强调:“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1]1911913年,他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甚至将道德教育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及“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110。可见,重视德育是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德育思想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黄炎培指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2]243在他看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既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道德,两者不可偏废。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就会迷失方向。不仅如此,黄炎培还将德育思想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重视学生的爱国教育,“求学目的在于服务,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3]151。

陶行知极力反对知识教育与德育的分割,“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4]133,将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之中。他教育学生,“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4]70。“养一分元气”即指学生的修养与品德。在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中,其中“一问”就是“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4]717而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4]723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对学生德育思想是极为重视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而是帮助学生在知识、道德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教育,而是将其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教育本质的精准把握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由于所处社会大环境、受教育背景与个人阅历的不同,他们的德育思想地位有较大差异。张謇、陶行知德育思想零星散布于二人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没有上升到理论,也没有形成独立的道德教育体系。黄炎培德育思想则已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而且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成为其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目标

张謇的德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人格,树立起国家观念。他起草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明确提出:“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学生高尚人格。”[1]123他还在南通《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16,以培养合格公民。所谓“国家思想”,在张謇看来,就是要教育民众和青年学生“打破为我主义”,树立国家观念。

黄炎培将德育目标归纳为培养良善公民,养成“乐业、敬业”的职业态度,培养爱国主义精神。1918年,中华职业学校成立后,黄炎培便提出了培养良善公民的主张,并将其作为该校四大教育方针之一。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3]182。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破除学生头脑中的“职业教育之礁”,即“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3]115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黄炎培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惟先劳而后食”乃“人群之天职”,立志于“救吾民之憔悴”、“卜吾国族之终强”[3]151,这是他对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更是他对道德教育的期望。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好人”、“好国民”,这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的事业,要培养出“真善美人格”的人。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大丈夫的精神”,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即“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精神,即“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在阐述德育目标时都提到了良好公民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国家意识的养成,德育目标明确而完整,不仅仅限于学生道德的教育修养,而且还包含了社会责任与国家意识的培育。之所以有此共同点,这与三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他们都生活在旧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忧国忧民意识和爱国良知的驱使,使他们都将教育作为救国救民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不仅重视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培育,更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国家意识的养成,以振兴中华民族。但他们的德育目标有所差异。黄炎培的德育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主要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如“敬业乐群”的职业态度与职业观念,其爱国主义的培养目标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基础上的。张謇、陶行知的德育目标则更体现了教书育人的一般本质要求。如张謇的“高尚人格”、“国家观念”,陶行知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好国民”、“大丈夫精神”,都包含了个人品德修养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的德育目标,既反映了他们对教育本质的精确把握,也体现了他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结果所应达到目标的设想。同时,“高尚人格”和“大丈夫精神”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目标的现代版,这与他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和社会阅历密不可分,尤其在张謇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内容

张謇的德育内容主要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散见于他为各学校所题的校训中,如“勤苦俭朴”、“忠实不欺”、“合群自治”、“爱国”等。“勤苦俭朴”是他为南通农学堂所题的校训,后来他在南通农业专门学校解释此校训时说:“苦为勤之表示也”,“而非朴则不足表示俭之实行, 非徒托空言也”[1]138。他要求学生“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5];并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要努力,生活中注意节约俭朴。“忠实不欺”是他给通州师范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所题的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是他给南通商业学校所题的校训,并指出:“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并告诫“局面阔绰之企业家,信用一失,亦长此已矣”[1]112。张謇要求学生做事要实事求是,做人要信守诺言。“合群自治”是指一个人应融入群体,互助互爱,团结协作,也就是今天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张謇还特别强调爱国精神的培养。挽救中华民族是他创办教育的根本目的。他强调“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忧国者以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6]。

黄炎培的德育内容主要有职业态度教育、纪律与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合作精神。所谓“敬业”,即“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7],针对当时在学生中非常普遍的读书以谋求官职的不良风气,他告诫学生“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3]115,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所谓“乐群”,即“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7],针对当时整个社会服务与合作意识的缺乏,他提出“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养成合作互助精神”等,以培养学生的服务和合作意识,更好地为服务社会。黄炎培还十分重视纪律与人格教育,即培养学生“铁的纪律,金的人格”。所谓“铁的纪律”,就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所谓“金的人格”,就是要求学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正确进步的思想等。爱国主义教育是黄炎培赋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他强调学生要为国家、社会服务。

陶行知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教育、私德培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在德育中尤其强调人格教育,指出做人就要做“真人”,“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完善人格。陶行知将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是对国家和集体的态度和行为,“私德”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指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4]724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私德的培育,提出要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还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他提出:“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8]陶行知的道德教育也包括鲜明的爱国主义内容,他教育学生时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站立在中国的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爱中华。”[9]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都将个人品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作为德育内容,这说明他们对德育内容有共同的真知灼见,也体现了他们对德育内容的深刻领悟。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修养,还涉及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培育,更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既要有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能认识到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这除了他们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外,也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真谛的把握。但他们的德育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张謇的“勤苦俭朴”、“合群自治”、“忠实不欺”等德育内容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精华,这与张謇作为清末状元,饱读经书,深受儒家传统教育,丰富的社会阅历密不可分。作为黄炎培德育思想核心内容的“敬业乐群”,主要体现了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树立正确职业态度的内容,这与他致力于我国职业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

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方法

劳动实践的磨练、环境的熏陶、自身的修养及严格的管理等是张謇所倡导的主要德育方法。兼教育家与实业家于一身的张謇,非常重视教育与劳动实践的密切结合,即“知行并进”,德育也不例外。他认为,学生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敬业乐群、吃苦耐苦、勤俭朴素的美德[10]87。张謇认识到环境对学生的德育价值,因而非常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如他给许多学校题写了具有较强德育价值的校训,这些校训有利于学生勤劳、诚实和俭朴等良好美德的养成,也体现了张謇的良苦用心。同时,张謇还比较重视社会大环境的德育价值,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作为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中,他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学旅行”[11]一次, 通过“修学旅行”,增长知识,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作为受过严格“四书五经”传统教育的张謇,非常重视加强自身修养的德育价值。他认为,要养成“高尚人格”,仅依靠外在的说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静心、耐苦、自克、谨慎等修养方法[10]100,以实现良好人格的养成,成为德艺并行、全面发展的人。张謇还认识到严格的管理对学生良好道德养成的价值,并将学校是否管理有章、教育有法、自由有度、约束有力作为关乎国家兴衰和前途的大事。他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教育涵养其德性,而化其恶习, 使为善良之民也”[10]101。

黄炎培提倡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实践教育、常规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自治和国家形势教育等。实践教育主要是对良好职业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育,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敬业乐群”、职业平等的职业态度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在该校章程中明确规定:“本校特重实习,生徒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于熟练。”[2]73他还非常重视道德的常规教育,通过各种途径经常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理念与信条,将道德教育常规化。在中华职业学校,他充分利用早操、集会、课堂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日常道德教育。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如将“劳工神圣”的大匾高悬于礼堂,把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作为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的标记等。另外,他还充分利用学生自治和国家形势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陶行知比较重视实践、学生自治、严格的纪律、美育等德育方法。对于道德教育,陶行知历来反对闭门说教,所谓“活的教育,活的方法”[4]155,提倡在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即“在劳力上劳心”,并认为,这样的教育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道德说教,只有在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中,才能培养人格高尚的“真人”。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自治,认为学生自治是践行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针对当时学校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的现象,提出“道德自治”的概念。所谓“道德自治”,即“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4]155。他重视纪律在德育中的作用,对学校提出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如晓庄师范学校的“二亲原则”、育才学校的“每天四问”等[4]155,以严格的纪律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他非常重视美育的德育功能,如设置美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对学生的精神状态、道德情感起到陶冶作用。

注重劳动实践的磨练、加强学生自治与自身修养、环境熏陶是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对德育方法的共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及育人方法的领悟。这些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德育方法,缺乏实践的磨练和环境的熏陶,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也仅仅停留在文字与口头上,导致德育教育也仅仅实现了教育的部分功能(教书与传授技能),轻视甚至忽视教育的育人重要功能,这些都值得人们反思。但他们的德育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张謇比较重视自身修养,强调个人的自省与自律,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发扬。黄炎培、陶行知较为重视学生自治,即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这是民主自治思想在教育中的折射,体现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教书不育人既不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违教育规律,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全面成长。而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三位教育家则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定位准确的德育目标和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并在教育活动中竭力践行,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与楷模。因此,他们的德育主张值得学习,德育方法值得借鉴,德育思想更值得挖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金城.张謇研究论文稿[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86.

[6]马斌.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4.

[7]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4.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61-467.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67.

[10]马斌.张謇职教思想研究文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謇.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M].南通:翰墨林印书局,1915:10.

[责任编辑:戴建安]

A Comparison of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of ZHANG Jian, HUANG Yanpei and TAO Xingzhi

SUN Zhongta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ZHANG Jian, HUANG Yanpei and TAO Xingzh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They proposed in their practice the objectives of moral education include cultuvating students good citizenship, social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hich covers the personal moral quality, collectivism and patriotism. Their attachment to the moral regular education, cultural influence, practice training and self-education still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China's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ZHANG Jian; HUANG Yanpei; TAO Xingzhi;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book=1,ebook=23

D648.1

A

1671-4326(2010)01-0029-04

2009-11-0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高教系统)(19)

孙中涛(1978—),男,山东枣庄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助教.

猜你喜欢

黄炎培张謇道德教育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