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010-08-15邹晓宏刘楚佳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设置中职

邹晓宏,刘楚佳

(1.广东药学院 教务处,广州510006;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广州510405)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邹晓宏1,刘楚佳2

(1.广东药学院 教务处,广州510006;2.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广州510405)

面对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如何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提高专业竞争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以美、英、法、德、日等为代表的国家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以产业结构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保持专业超前性,注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及校企合作等国际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有着重要的启示。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国际经验

在教育学的范畴内,专业是指包括高职教育机构在内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按照社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校的主修”[1]。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招生、教学及协调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的依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普通本科在专业设置上有设置依据、专业属性、专业特性不同的特征[2]。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和通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

一、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共同特点

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完善、升级,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各有特色,但在专业设置上却有着共同特点。

1.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归根结底是以当地产业结构为依据,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因而各国都是在依据产业结构的变化来不断调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经常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查和预测,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调整。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七大类专业中,与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专业就是随着美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及时设置的;而其他专业,如银行与财经、通讯、环保技术等专业也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其专业内涵、课程设置也相应改变。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包括人文社科、保健、家政、服装、体育、音乐等领域,这些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日本高等专科学校中的生产机械、机械电子、工业化工、电波通讯等专业大多针对第二产业。日本的制造业之所以享誉世界,这与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是分不开的。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紧跟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是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人才的关键。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岗位及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与社会职业对应性的矛盾逐渐凸显。各国在进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时,都力求使所设置的专业达到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专业设置保持了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一致;另一方面,科学的横向发展又使得交叉性学科不断出现,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适应新科技的交叉渗透,新职业岗位(群)的出现需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以“宽”为主,“宽”与“窄”结合。“宽”强调了专业的普遍适应性,而“窄”则凸显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3]。

2.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和发展新专业。在德国的高职教育中已广泛涉及诸如数控加工、智能机器人、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互联网上的应用等多种技术。新加坡的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也凸显了超前性,提出“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口号。如工程系,既有传统的制造工程专业,也有面向21世纪的新兴的多媒体系统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等朝阳专业[4]。

3.注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

发达国家在举办高职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搞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衔接能够提高教育效益,并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日本于1961年创办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学校,首次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起来。法国对中职与高职课程分类衔接的具体做法是:将中职按行业、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这种模式使得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20世纪60年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少发达国家创办了与中职教育相衔接的高职院校,避免了重复学习,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国家教育资格框架用12级资格规定了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离与贯通,明确了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与衔接。

4.企业、行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直接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迅速走上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国实施“双元制”培训模式的职业学院及负责专业设置的国家部门和劳工界,依据企业的用人信息建立新专业,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调整。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企业则为职业学院的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岗位,并实际参与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强的针对性,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企业合办专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同时,企业办学也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系统十分发达,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或行业都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培养本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共存关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启示

1.专业设置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

高职教育要紧跟市场步伐,专业设置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这种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依据地方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技术人才需求的数量,而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市场的导向性要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随着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有三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职业设置专业,如会计、经理、护理等;二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如工业管理、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三是专业设置与某种技术有关,如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木材技术与化工技术等。很显然,针对某种技术而设置专业的口径要比针对某一岗位而设置专业大得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为未来新的职业岗位带来了某种不确定性。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来增强学生的这种适应性。设置专业时,除了要注意专业口径“宽”与“窄”适当外,还要重视专业与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和沟通,形成综合交叉型的专业模式,使学生形成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职业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变化。

2.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

高职教育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发达国家在专业设置中所采取的前瞻性做法值得我国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迅速扩张之后,内涵建设能否跟上,甚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取决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是否具有前瞻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设置、调整专业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前沿领域,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把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应仅局限于当前的行业特征,而更要分析整个职业岗位(群)的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专业重复建设带来的人才恶性竞争,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5]。

3.理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衔接

搞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衔接,既有利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衔接,避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的无效重复,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有利于中职教育的稳定发展;同时可以使高职教育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为理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衔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及口径,规范专业设置标准,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拓宽中职教育毕业生进入高职教育的渠道,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报考制度,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

4.加强校企合作,拓展专业资源共享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二是“企业订单”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三是“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这两种方式交替进行,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用结合。四是“校企联合”模式。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定了高职教育的地位,指出了高职发展的方向,但没有规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未规定企业必须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等。这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不能制约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因此,拟修订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应当明确规定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长效机制。政府应鼓励企业办职业学校,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或者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接纳学生、教师实习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7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1-84.

[4]吴雪萍.基础与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8-95.

[5]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5(5):58-59.

[责任编辑:孙泽文]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Inspirations

ZOU Xiaohong1, LIU Chujia2
(1.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ection,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05,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establish the specialty in a scientific way to upgrad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s an issue to each vocational college.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France, Germany, Japan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establishing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worth our learning from. Their experience in relying on industry structure, being oriented by the market, maintaining the specialty ahead of tim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link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ill provide great hints to our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s;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ook=1,ebook=84

G423

A

1671-4326(2010)01-0014-03

2009-11-30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2009009)

邹晓宏(1966—),男,湖北武汉人,广东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刘楚佳(1965—),男,广东佛山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设置中职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