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初探

2010-08-15胡晶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活动

胡晶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640)

高校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初探

胡晶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640)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家和高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为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缺乏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从受助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目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宣传平台建设、活动组织五个层面阐述了对高校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占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奖助学金投入,每年大约有390多万学生享受到政府的资助,“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庄严承诺。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各高校也开展了一些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活动。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能常怀感恩之心,提高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受助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拓展国家奖助学金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如何实施感恩教育提出了建议,但对高校实际教育操作的研究较少,未成体系。本文从受助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目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宣传平台建设、活动组织四个层面阐述了对高校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1 受助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大部分受助贫困生能坦然面对个人的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己接受的资助心存感激,合理使用资助金,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奋发学习,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绪问题

与非贫困生相比,受助的贫困学生负性情绪体验强烈,他们明显感受到自卑、焦虑、抑郁、无助、孤独等负性情绪。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达51%,远远高于非贫困生[1],他们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忧郁、冷漠,长期的抑郁状态容易使贫困生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陷入对生命价值否定的迷茫之中。贫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2],自卑的人容易产生压抑、凄冷和孤独的感受,沉溺于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之中,将自己孤立封闭起来,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负性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与持久的负性情绪相关。

1.2 学习问题

受到资助的贫困生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高的期望,学习压力很大,他们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和内疚状态。他们希望自己能通过刻苦学习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并回报社会,往往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又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和拥有资源的相对匮乏,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为解决经济困难,部分学生还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无疑分散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一些受助贫困生存在学习疲劳、注意障碍、考试焦虑等学习问题,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1.3 人际关系问题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受助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据统计,受助的贫困生中,有3~5个“关系密切”的朋友的人只有13.6%,62%的受助贫困生只有1~2个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还有22%的受助贫困生连一个关系密切的朋友也没有。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结果表明,受助的贫困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得分都显著低于非贫困生[3]。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敌对因子的得分上高于非贫困生,且具有极其显著性,显示他们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有明显的敌对等倾向。

受助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因为经济贫困,成为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的多困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

2 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现状

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了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些关于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活动,但大多是面对全体学生,而且多是“零敲碎打”式的活动,在当前资助政策力度加大、受助困难学生人数大为增加的情况下,已经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2.1 理论研究多,但未成体系

对于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很多学生工作者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贫困生心理的自卑和不平衡心理,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感恩教育不到位,三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4]。专家学者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发展、理念、目标、原则、特点以及对策进行了思考,已经取得初步成果,都有零星成果见诸杂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多是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而且未形成系统。

2.2 应景之作多,整体规划少

我国高校近几年才开始关注感恩教育,对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方向模糊。一些高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展了一些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比如父母生日时给父母写一封信,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计算大学生的“逃课成本”等经济帐等,多是一些应景之作,主要是开展一些感恩父母的活动[5]。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对象狭窄,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形式单一,随意性强,时段性强,缺乏整体长期的规划。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6]。感恩教育是一个多方位、多形式、多场合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在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自我行动[7],单靠思政工作者的一些活动难以达到目的,需要系统地进行整体规划,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3 道德说教多,活动体验少

我国高校的感恩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的方式主要沿袭德育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注重灌输和讲解,忽略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实践。这种脱离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只能是纸上谈兵,隔岸观火,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无法从内心接受,更难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

2.4 关注整体多,关注典型少

当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主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谢革命先烈,要求学生进行“智力投资分析”引导学生感谢政府国家,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活动引导学生感谢父母和老师,多是一些宏观层面的广撒渔网式的教育,对受助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较少,没有根据受助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困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才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这种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根据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积累,需要被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引导受助贫困生从识恩、知恩到感恩、报恩和施恩。

3.1 建设励志型组织,打造感恩教育团队

将受助经济困难学生组织起来,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励志型组织,由学生处负责资助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在缓解经济困难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自信、自强、自立、励志的人生信条,报恩学校与社会,使励志型组织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家园及素质提高的摇篮。

组织名称可在成员中征集产生,体现自立自强的特点。可在该组织中选拔一个精英团队,对其进行能力培训、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并为组织的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励志型团队可开展各种活动,如进行一些针对成员心理特点开展的团队辅导,开展手拉手帮扶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活动,开展互帮互助“1+1”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等,为这批受助学生搭建一个感恩的成长平台。通过励志型组织的团队建设,使社团成员尤其是学生干部在励志社中得到很多培训的机会,在参加活动中锻炼个人的素质,提高个人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3.2 完善感恩教育制度,保障感恩教育实施

高校要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重视受助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学校层面对感恩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可由高校的学生处、思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一个感恩教育的方案,该方案要包括感恩教育的理念、方案、目标、原则和途径,从宏观层面对学校的感恩教育进行规划。

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拥有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高校进行感恩教育规划时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与兼顾特殊相结合。

3.3 建立三支教育队伍,强化感恩教育根基

对受助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合力。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情感沟通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而实现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

第一,发挥辅导员的作用。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对受助贫困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感恩教育。辅导员加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关注和了解该群体的特殊性,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多关心这些学生,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备感温暖。在为受助贫困生进行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

第二,发挥思政部教师的作用。思政部教师要加强对受助贫困生群体的研究,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专门开设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增加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对感恩文化有系统深刻的了解,增强其传承感恩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感恩教育发挥实效。

第三,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可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专业教师首先要对含有感恩意识的教学内容中作深刻剖析,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感恩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3.4 营造网络宣传平台,创设感恩教育氛围

现代社会已是一个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校园网络将会成为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建立感恩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双向互动的、真诚坦率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加之网络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寓教于乐,更能吸引广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效果。

建设一个专门的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网站,可容纳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网站上向受助的学生宣传政府的资助政策,使其了解政府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所做的努力;在网站上向受助的学生宣传感恩报恩的典型人物和具体做法,尤其是当前受助大学生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其树立行动的模范;在网站上上传一些感恩的文章、歌曲、电影等材料,让其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感恩,引起其思考;在网站上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随时帮助解决受助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等等。我们要使感恩教育网络成为受助贫困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在这里能提高认识,更能引起共鸣,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还可以建立公共博客、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感恩心得,诉说感恩情怀,倡导感恩理念,号召感恩活动。

3.5 精心策划活动,提高感恩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借助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引导。

首先,设计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设立受助学生的“感恩节”,[8]开展系统的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如利用一些节日开展以“感恩、自强、奋进、成才”、“感恩老师”、“感恩母校”、“感恩国家助学贷款”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受助贫困学生时时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使学生们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母校、老师和同学,感恩社会和国家。通过感恩节,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恩与受恩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他们高尚的感恩情感。引导受助学生通过反思,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对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将受助贫困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在节假日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暑假到经济不发达地区支教,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助人的乐趣,感受回报社会的乐趣,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可度。

[1] 辛 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48-149.

[2] 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09-1011.

[3] 李艳红.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6):676-677.

[4] 戴 璐.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2-153.

[5] 戚哲民.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29-30.

[6] 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7] 朱学义,胡 琼,董 靖,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 (3):93-95.

[8] 耿银平.时代需要“感恩节”[N].教育文摘周报,2005-03-30(1).

Analysis 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y

HU Jingjun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China)

As a focus in society,poor students in university have been given huge help by the states and colleges.Because of lack of thanksgiving conception,the colleg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deavo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consciousness.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poor students,explanation is given from team building,system construction,staff member comprise,propaganda stadium,activity management.

university;poor students;thanksgiving education

G711

A

1671-7880(2010)03-0036-04

2010-03-25

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资助课题(2009ZXZ012)

胡晶君(1979— ),女,湖北宜昌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