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0-08-15周密
周 密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各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却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本文力图重新审视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现状,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一些探索。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5月25日,约9成2010届大学生计划毕业后工作,其中44%的本科毕业生、4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已签约,五月平均签约月薪为2316元。同时,据劳动部2010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 2010年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较往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原本就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更是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
虽然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遍布社会,但我们任然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表明“招男不招女”,或是明明写着男女皆可,但最后聘用时男性仍为首选。据调查,80%以上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诸多,但都围绕着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让我们用经济学的原理来阐述这一现象:
首先,由于女性的特殊生理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她们始终担负着生育繁衍后代的使命。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下,用人单位一旦雇佣女性就要支付她们比男性更高的成本。对怀孕女职员的特殊保护,如不得安排加班,休产假等,这使得女性的就业成本高于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
其次,女性由于在生育抚养孩子,照顾家庭方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耽误了时间,在学习新知识,增长工作能力方面就比男性有所落后,人力资本的投资少于男性。这同样让女性的就业成本提高。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社会因素,比如女职员普遍被用人单位认为比男职员事多,爱搬弄是非,关系难处。不利于管理。再如女性就业还受年龄的限制。年龄偏大的普遍就业压力更大等等。这些都让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公主式”的就业期望值,致使就业范围大大缩小
当今社会,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渗透,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加之以高学历的滋养,大多女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都过分看重。导致了对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太苦的不行,太累的免谈,风险太大的靠后。且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也都希望女儿不要选择太苦的职业,并尽量留在大都市工作。基于自身的要求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就业时不充分考虑就业形势,一味地选择地域好,工资高,福利佳,波动小的岗位。这使公务员,国营企业和各种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都呈现出一种挤破头的情形。即便如此,女大学生们的“公主式”追求依然没有被消减。这大大缩小了就业范围,加重了就业压力。
(三)不够积极的就业观,导致就业成功率下降
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5月25日未签约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65%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压力。女性的就业压力(62%)低于男性(67%),数据表明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积极性不如男性高。虽然女大学生大多希望自己能够在经济上独立,有自己的固定收入,但是在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时,也有不少放弃了就业而投身家庭。甚至有女大学生自始至终只想做一位出色的“全职太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仍然有所体现。这一现状让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下降。
(四)自主创业意识不强,使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女性相对于男性依赖性更强,而创业不仅要敏锐的商业嗅觉,过人的胆识,创新的思维,更需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要经受得住无数挫折和失败,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使很多有创业念头的女大学毕业生都望而生畏,放弃了各种尝试,磨灭了创业激情。然而在面对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创业不失为规避该问题的一大良方,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更能充分发挥出创业者的个人能力,甚至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自然,女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精神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举措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的力度
面对企业和各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政府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采取用法律手段强制性扭转性别歧视,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仍然是不够彻底的,应该在此同时,采用一些特殊政策来加以平衡企业与女性职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至于企业能自觉平衡男女招收比例。可采取一下措施:
1.政府对在职的孕妇增加一定数额的补贴
政府增加的补贴,一方面补贴给孕妇,另一方面补贴给企业。这样,可以让由于女性生育而造成的企业利润损失减少,减低了女性就业成本,企业自然而然会乐意招收心思细腻,工作认真的女性职员。
2.政府可以推行男人产假政策来平衡男女就业
男人产假政策既让丈夫尽到了应尽的家庭责任,增加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而且,让男性职员也休产假,可以让女性的就业成本与男性的差距缩小,让企业减少就业的性别歧视。且据李文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7级博士)在《关于“女性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中的分析表明,企业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成本,但却可以有效地平衡男女就业比例。这一政策已经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程度的采纳。我国不少地区也已实施该方案,例如,北京丈夫可以享受1个月的“产假”,休假期间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上海妻子如果24周岁以上生育,丈夫是第一次结婚或者此前从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者,可以休3天“产假”。辽宁职工晚婚、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男方护理假为15日,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黑龙江规定丈夫护理产妇的假期为5至10天。河南规定丈夫“陪月子”可享受1个月护理假。云南省、山东省给予男方的护理假为7天,陕西省10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策。丈夫休“产假”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立法值得期待。
3.政府应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
加强就业公共信息的传播可以减少市场不完全信息对女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女生的工作搜寻成本,从而减少就业中形成的“岗位歧视”和“工资歧视”。同时,政府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从根本上扭转根植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常规陋习和根深蒂固的制度性歧视观念,努力减少以至消除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从而减少用人单位在用工中的性别歧视,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高校应注重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高校应鼓励女大学生通过“考证”,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光有毕业证当然不足以打动招聘官。职业资格证目前是劳动力市场比较看重的证书。具备职业资格证的学生往往更受企业单位的青睐。所以学校应多鼓励女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一些于自己将来就业方向相关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证、报关员证、CAD、3DMAX等等。这样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就得到了提升。
2.高校应该鼓励女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加强自身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在这个普遍高学历的就业竞争中重要性就更为凸显。学校积极鼓励女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女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出女生温柔,善解人意,耐心等优势,体现其超强的社交能力。这能让女大学生在面试时展现充分的自信。
3.高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扩大就业范围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现象,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甚至比就业技能更为重要。学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鼓励女大学生不过分挑剔就业岗位,要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盲目跟风的就业精神。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成功率,还能让女大学生在工作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
(三)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1.充分利用性别优势,提高就业积极性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女大学生拥有自己在就业方面突出的性别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女性的个人魅力。
首先,女性的稳定性比男性好。从整体上来说,男大学毕业生更多表现出不甘寂寞,跳槽频率高,而女大学生相对比较现实,易满足,很多理想都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求新、求变的愿望可以通过非工作环节来释放,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稳定性较高。而员工的稳定性对企业组织的团队磨合成本、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业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小觑。企业深谙此道,这是女大学生就业的一大优势。
其次,女性更感性,当企业在内部管理、沟通产生分歧时,女性会表现得更愿意服从组织管理,使用情感关怀、口头鼓励的方式就会有不错的效果,易于企业的管理和领导。
还有,女性比男性更能承受日常压力。在遭遇重大压力的时候,男性和女性会面临相同力度的挑战。
所以,女大学生要充分培养自身耐心、善解人意、强大的责任心和超强的交际能力。这些优势会让女大学生在工作中散发独特的魅力。
2.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自主创业意识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可谓是商机遍地,有不少行业,女性比男性更有创业优势。女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及社会资源,仔细观察,勇于发现,细心规划,大胆尝试。增强自信心,要相信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适合女性创业的行业不计其数,通过专家的总结归纳,认为最为合适的有创意服务类、专业咨询类、补教看护类、生活服务类和科技服务类。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所以在社会需要竭力改善这一问题的同时,女大学生应该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去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