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李小玲
李小玲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小玲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误导、政治观的冲击、学生道德观和法制观的缺失以及情感、心理的不良倾向。据此,从转换教育观念,运用教育新载体等四个方面着手,以期实现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
网络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去看待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利用和依赖。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带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网络发展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据2010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比1997年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3,19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正逐步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互联网不仅具有传统大众传媒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独特功能,这一优势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领域、创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载体。网上庞大的信息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资料齐全的信息资源库,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减少了教育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网络运用于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更显生动形象,教学信息的及时性使得思政课的时代感显著加强,学生更易接受;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网群来加强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得教学的互动性加强,由此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还促使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为他们提供了范围更广的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更加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体。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在网络发展的高技术特征影响下,大学生世界观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愈加明显。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崇拜”,这一点导致一些大学生由此产生了盲目的技术崇拜思想,无限夸大网络技术的功能和作用,造成对思想修养的偏废,学生中不乏对黑客的崇拜、热衷于攀比网络游戏级别等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综观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到处充斥、宣扬着种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有许多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大学生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他们往往并没有选择的标准。这必将对尚未建立正确“三观”的大学生产生误导。还有更大一部分是由网络活动的隐匿性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宣泄,由于网络文化流传的广泛性和无序性,容易给人造成这些东西是大家共识的假象,因而容易误导判别力较差的大学生。
(二)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冲击。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上的优势,文化传播的全球性、快捷性和低可控性,妄图形成话语霸权,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斗争虽然不象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政治观。199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就宣称:“当2l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正如美国有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而大学生因涉世不深、辨别力差,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和蒙蔽,甚至迷失方向。
(三)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和法律观的缺失以及文化趣味低俗化。与传统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网上,信息的传播必然造成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伴随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大量渗透,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歧变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生活中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当大学生进入网络世界时,道德标准多元化了,维持道德的社会力量反而缺失了,甚至连道德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都处于隐匿状态中,大学生处于各种道德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中,传统道德观念极易被弱化。另外,网络的隐蔽性和低可控性为网络犯罪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络犯罪现象有频频上升的趋势,如黑客入侵、网络赌博、非法盗窃他人资料、传播违法及恶意信息等。然而网络立法的滞后、证据收集的困难、管辖权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导致对网络违法行为惩罚不力的状况。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消解着大学生的法律观念。网络上道德与法律的缺失,却使低俗文化大放异彩。各种低俗网络文化在商业利润的推动下,向广大青少年席卷而来。对于此,大学生的免疫力并不高。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萌发阶段,对色情诱惑的抵抗力就更差。网上黄毒肆虐,众多色情网站兜售淫秽图书、图片和电影,对大学生身心构成严重毒害。
(四)对大学生情感和心理的不良影响。网络化和符号化的生存方式使大学生的生活丧失真实感、丰富性。随着人与人之间网上交流的频繁,现实中的情感交流却逐渐淡薄。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会使行为主体趋向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信任感丧失,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有些大学生甚至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自制力被严重削弱,患上网络成瘾症而荒废学业。据有关资料调查,网瘾大学生群体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严重社会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把握趋势,主动出击,让先进文化占领网络空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发展
(一)转换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通常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信息优势,从而使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网络的应用使得这一优势正在被消解甚至被取代,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写了《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指出的一样“,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贯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在原来传统化、经验化的教育方式基础上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学生们开展教育。”网络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要具有网络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要能自觉完成新形势下的角色定位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化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员”;既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品德,又不以思想权威自居;既不强行“说服”,又要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
(二)运用教育新载体
优秀校园网站的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重要载体。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点击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站的吸引力不强,其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方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料库,有的只是简单的文本形式,没有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提供。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设计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具有德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仿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有选择地、自发地感受教育内容,从而以健康、先进的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网下思政教育与网上思政教育的有效配合与协调。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形成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更好地营造校园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氛围,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科学精神。
另外,高校BBS(电子公告牌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好好利用的新载体,它是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个系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应该鼓励大学生多来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各种国内外形势、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突发新闻、学校重大改革举措、学生个人发展等话题都可以在上面讨论,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积极向上的主题压倒不良话题,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的正确引导。同时,大学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也能以正面的渠道予以疏导,而网络的隐匿性也消除了心理咨询者的不安全感,恰好为心理咨询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
(三)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当今网络发展所必须的。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法制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自觉维护网络秩序。适当地开设上网导论等专题课,加强大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拓宽相关的必要知识来提高综合素质,最终使电脑和网络成为大学生认识、改造和完善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四)健全网络监督管理
国家一值致力于互联网的监督与管理。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该协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抵制恶意软件自律公约》、《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反网络病毒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等一系列自律规范,旨在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各高校也积极建立网络管理和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利用流量控制、上网行为管理、反垃圾邮件系统、防火墙等技术管理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西奥多·罗斯扎克(美)著.苗华健,陈体仁译.信息崇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包月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冯永泰.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EB/OL].2010-06-08.
责任编校:邓小妮
G641
A
1009-2277(2010)04-0088-03
2010-04-27
李小玲(1977-),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思政课部教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