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谈老年人药物治疗原则

2010-08-15敏,付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血流量血药浓度动力学

郭 敏,付 伟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314)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谈老年人药物治疗原则

郭 敏,付 伟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314)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出发,阐述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用药的一般原则。

药物代谢动力学;老年人;药物治疗

药物是指能够对机体某种生理功能或生物化学过程发生影响的化学物质,可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通过影响人体的功能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药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大剂量用药时尤其明显,甚至有的药物就出自毒物,如箭毒、蛇毒都可制成药物制剂,而其疗效个体差别十分明显。

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社会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相对青壮年,人到老年,身体各系统、器官及组织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所以,老年人患病的几率明显提高,与之相应的,老年人用药的几率也相应提高,年龄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又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使用任何药物,都需要肝、肾等器官对其进行分解处理,这无疑会加重相应器官的负担,甚至对器官功能造成损害。所以,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更应明确自身的生理特点,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使用药物,方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就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对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原则进行论述。

1 老年人生理特点

1.1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牙齿脱落或出现明显的磨损,以致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和消化。舌乳头上的味蕾数目减少,使味觉降低,以致影响食欲。胃黏膜萎缩、运动功能减退,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尤其是肠蠕动减弱,易导致消化不良及便秘。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肝血流量65岁以后下降40%左右)。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

1.2 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65岁老年人较25岁年轻人减少30%~40%);动、静脉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逐渐升高,导致脑、肝、肾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3 呼吸系统功能改变

肺组织硬化,肋软骨钙化,肺活量降低25%,残气量升高50%,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血流速度减慢,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功能减退及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细胞呼吸作用下降,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1.4 泌尿系统功能改变

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均减少50%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肾单元仅为青年人的1/3,肌酐清除率降至青壮年的1/3以下,导致废物的肾排泄减少。

1.5 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变

性激素等很多激素分泌水平显著下降,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降低。

2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2.1 药物吸收

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与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机体的内环境有关。口服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可能百分之百被吸收进入体循环;而静脉给药可以完全被吸收。老年人胃肠液酸度的降低直接影响一些弱酸、弱碱性药物的解离,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胃排空速度的减慢使药物进入小肠时间延迟,药物吸收速率降低;胃肠平滑肌、阔约肌张力降低使胃肠蠕动减慢,加之老年人易便秘,使药物在肠道吸收量增加;肝血流量减少使部分药物“首过消除”作用减弱,易发生不良反应。

2.2 药物分布

药物被转运到机体各部位的过程,随衰老程度而改变。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容积比青年人小。老年人细胞含水量降低、体内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降低,半衰期延长;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减小,血药浓度升高。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部分药物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增强,易发生毒性反应。尤其是老年女性,脂肪增加比男性明显。因此,老年人的药物分布与性别有很大关系。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和次数均应少于青壮年。

2.3 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肝脏内经酶的作用而生成代谢物。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重量也逐渐减轻。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肝脏重量约为体重的1.6%(青年人占体重的2.5%);肝血流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肝血流量可下降45%,肝脏微粒体酶的活动迟缓和延长,使药物作用效应延长,经肝代谢的药物分解减慢,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

2.4 药物排泄

肾脏是药物清除(排泄)的重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性肾单位数目进行性减少,肾血流量逐渐减少。通过肾脏清除的药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半衰期(药物的浓度)清除降到原来浓度的50%所需时间进行性延长。肾功能的逐渐衰退使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磺胺甲唑、庆大霉素、达美康等)的排泄速度减慢,血药浓度上升,易发生毒性反应。此外,老年人饮水量少也不利于药物排泄。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减少,尿易呈碱性,使碱性药物(如氨茶碱、抗酸药等)在碱性尿液中容易再吸收,这些因素都可提高某些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并使半衰期延长,从而造成药物的蓄积中毒。

2.5 药物耐受性

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通常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老年人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联合使用又不减量时,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3 老年人用药的一般原则

由于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发生改变,可使血药浓度保持较高水平,不良反应增加,加之生理功能的减弱,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应少用或不用药物。也就是说,老年人确实需要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各器官功能特点、疾病的轻重缓急等,选择对症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如需联合用药时,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搭配,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药种类。临床经验证明,用药种类越少,毒副作用发生率就越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用药种类增加而增加,若用1种药物有效,就勿需用2种药,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相互作用。如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一般不应超过2~3种。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联合用药应保持警惕,在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时,尤其应注意。老年人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适合的剂量,应坚持的原则是用适当的用量获得最大的药效,以争取副作用最小。一般药物应用时应以最低有效量(或小剂量)开始,尤其对体质较弱、病情较重的病人切不可随意加药。对于急症病人,开始用量可能较大,一旦病情稳定应及时减量或停药。确定老年人的用药剂量是给药原则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药物的疗效或副作用是根据药量决定的,老年人用药剂量一般控制在成人量的1/2~3/4,注意用常用剂量获得可靠的疗效,切不可药量过大,品种过多。临床上由于药量和药种多而使老年病人急性中毒或慢性潜在性药物蓄积中毒屡见不鲜。老年人用药剂量个体差异很大,同龄老年人的药物剂量可相差数倍之多。因此,老年人给药方案应个体化,有条件时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另外,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记忆力明显减退,尤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往往不能按时服药,鉴于此,老年人最好选择血药浓度平稳,服用次数少的缓、控释制剂。许多药源性疾病往往是由于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所致,因此,当病情好转或经治疗获得疗效时,应及时停药或减量。老年病人长期用药要定期随访,掌握影响药物疗效的各种因素,找到未能取得预期疗效的原因,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早处理。应用对骨髓、肝、肾等有损害的药物时,还应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毒性反应。总之,老年人进行药物治疗应做到处方简单,药量小而适当,尽量缩短服药期,慎防副作用的发生。

R969.1

B

1671-1246(2010)03-0135-02

猜你喜欢

血流量血药浓度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抖腿是健康行为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TNAE的合成和热分解动力学
自制甲氨蝶吟质控血清在均相酶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