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4例诊疗体会

2010-08-15陆忠其蔡红珠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发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陆忠其,蔡红珠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 20150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1500)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4例诊疗体会

陆忠其1,蔡红珠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 20150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1500)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诊疗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是临床最常见的婴儿期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颅内。本文将近年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住院治疗的24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诊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

2003年3月3 日至2009年3月30日上海市第六医院小儿科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24例,均有完整病历记录,符合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标准[1]。24例患儿发病时间均在2009年3月之前。年龄最小23天,最大41天。其中21天至1个月6例(25.0%),1至3个月18例(75.0%)。男21例,女3例,男、女比例为7∶1。足月儿21例,早产儿3例。纯母乳喂养23例(95.8%),混合喂养(母乳+少量奶粉)1例(4.2%)。农村15例(62.5%),城市9例(37.5%)。发病前均未应用维生素K进行预防。就诊时间:出生后24小时内9例(37.5%),1~3天6例(25.0%),3天以上9例(37.5%)。发病前有腹泻4例,上呼吸感染3例,其中使用抗生素治疗3例。家中无出血性疾病史,病前均无外伤史。

1.2 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主要症状:惊厥9例、面色苍白7例、呕吐4例、拒奶3例、哭闹不安8例、反应低下4例。皮肤出血表现:肌肉注射处渗血不止5例、肌肉注射处血肿3例、采血部位出血不止7例、指(趾)甲下有出血点1例、口腔上腭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2例、脐部出血3例、阴道少许流血1例。消化道出血表现:呕吐咖啡色液体及血丝4例、便血3例。其他症状:发热3例、腹泻4例、合并黄疸6例。主要体征:前囟饱满6例、四肢肌张力增高6例、面色苍白7例、瞳孔不等大及对光反射消失3例。皮下出血处呈青紫色,硬,触痛。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60~89g/L 9例,90~120g/L 12例,大于120g/L 3例。出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凝血酶原时间30~59秒8例,60~80秒10例,大于80秒3例(其中一例经过手工方法测定观察45分钟以上标本不凝固)。3例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患儿系发病后服用过维生素K1。大便隐血试验(+)6例。头颅CT检查:24例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做头颅CT 15例,其中6例头颅CT示正常,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实质大片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实质大片出血伴硬膜下出血2例。CT不正常者中发生脑疝3例(CT示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的移位)。

1.4 治疗

确诊后均立即补充维生素K110mg每日,连用3~5日。有致命性出血患儿同时输新鲜血浆10~15ml/kg,并予吸氧、镇静、止痉治疗;对颅内高压患儿,静滴维生素K16小时后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合并感染患儿给予抗生素等进行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后适当加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以改善脑细胞功能。

1.5 转归

经积极治疗后,结果治愈18例(其中未合并颅内出血患儿15例均治愈),合并颅内出血患儿好转3例,3例转院治疗。对颅内出血存活患儿进行6个月至5年随访,共有4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残率44.4%,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肢体功能障碍、脑性瘫痪、癫痫等。

2 讨论

(1)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出生后2周至1岁(主要为生后20天至3个月)的婴儿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是肝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维生素K依赖因子)所需的辅酶。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因子不仅数量减少,而且活性明显降低。一般凝血酶原降低30%则有出血倾向,降至20%以下即有自发性出血现象[2],以颅内出血率最高。

(2)维生素K1、维生素K2是脂溶性维生素,为天然维生素K。维生素K1存在于绿叶植物中,必须在胆汁参与下由肠道吸收。维生素K2由某些细菌合成。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能与RBC膜上的二硫键结合,使RBC可塑性下降,引发溶血。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体内维生素K很少进入胎儿体内,导致婴儿体内维生素K储存量低[3],可见婴儿出生后体内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饮食摄取和肠道内正常菌群。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有多种原因,单纯母乳喂养已被公认为原因之一。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15μg/L),远低于牛奶中的含量(60~100μg/L)[1]。其次母乳喂养儿肠道内主要为乳酸杆菌,合成维生素K少,致内源性维生素K产生不足。并且母乳中含有IgA,使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减少,所以维生素K的合成也少。而婴儿维生素K每日需要量约为4~8μg/418.4kJ(100kal)[4]。如无其他来源,可在数周内发生维生素K缺乏,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本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达95.8%,证实了纯母乳喂养是造成婴儿发生本症的主要原因。另外,长期腹泻及患有阻塞性黄疸的患儿均出现维生素K吸收不良而导致体内维生素K缺乏;同时内毒素可干扰维生素K在肝内的羧化反应,发生感染的患儿有发生该病的危险。本组病例病前有3例使用过抗生素,抑制了肠道内其他菌群合成维生素K,使维生素K更为缺乏。本组患儿62.5%来自农村,因农村母乳喂养率高、孕妇进食长期缺乏维生素K而患上维生素K缺乏症。

(3)维生素K缺乏症最具特征性和决定预后的因素是急性颅内出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婴儿脑发育迅速,脑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丰富,血管及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易导致颅内出血。本组颅内出血存活患儿致残率为44.4%,与文献报道本病所致颅内出血存活者致残率达33%~50%[5]相符。本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4例患儿均因当地医院不知此病,在肌注部位出血不止时也未认识到其严重性,未及时给予维生素K1,延误治疗,而出现严重颅内出血。若对不典型病例警惕性不高,极易造成误诊,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单纯母乳喂养、反复腹泻、经常给予广谱抗生素的婴儿,突然出现轻微出血倾向及无明显诱因可解释的急性颅内高压时,要考虑到本病,尽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做头颅CT以明确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出血在补充维生素K16小时后可避免发展成为致命性出血,输新鲜血浆则在0.5~1.0小时内即可制止出血,从而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4)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发病急,以颅内出血为主,如治疗不及时,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存活者往往留有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但本病完全可以预防,加强孕妇的营养指导和新生儿预防用药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

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引导产妇在围生期和哺乳期增加维生素K1的摄入,多食新鲜绿叶蔬菜、水果、黄豆、蛋黄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从而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

3 小结

大量资料证明,婴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可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率明显下降。国外针对本病已在新生儿期应用维生素K进行预防,即对所有新生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15~10mg。我国有些医院也已开始对新生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15~10mg,但在全国没有普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仍是我国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提高人口素质,儿科工作者应把本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常规为新生儿补充维生素K1。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黄爱蓉,何时军.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3):247.

[4]徐书珍,张海鸿,刘秀香.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出血性脑梗塞11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4):302~303.

[5]龙怀彬,龙政发.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17.

R723.2

B

1671-1246(2010)03-0133-02

猜你喜欢

发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羊铜缺乏症的病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鸡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早、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