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研究

2010-08-15王立新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德育英语教学英语

王立新

(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研究

王立新

(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通过对大学英语和德育相结合的探索,尝试把英语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既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德育

《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一套依据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构思、全新的素材编写而成的供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系列教材。它指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时代,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因此,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1 000多年前,韩愈就已为“师”这一崇高职业给出了明确定义。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为“师”的根本职责。传道,乃师之第一要务。此“道”乃人生之大“道”,为人之品德,为学之精神。解惑,乃师之关爱,师生之互动。“惑”既指思想上的,也指学术上的[1]。由此看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介绍和讲授西方文化时,要坚持辩证分析和批判接收的原则,帮助学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1 课前认真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

课前认真备课,在备教材的同时,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力争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2 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

《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在讲解其知识点的同时,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1 利用文章内容,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保护我们的环境》(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一文中,作者查尔斯·克劳特哈默强烈呼吁“为了人类自身拯救自然”。他在文中提到:在人人都声称热爱地球母亲,并以保护环境的名义提出种种相互冲突的建议、限制、规定和法律法规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对于这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2 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工作后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精神,遇到挫折后,他们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

《一个推销员的生活》(A Life of a Salesman)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推销员——比尔·波特,他的执着和坚强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顽强奋斗的楷模。结合这篇文章,让学生假设工作后遇到的困难,再讨论如何去解决,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学生不怕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

2.3 知荣辱、知感恩,创建和谐社会

每个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互相关爱和帮助,才能共创和谐美满的社会。团结、互助、友爱是人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品质,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是欧·亨利的传世之作,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文章以最后一片落叶贯穿始终:在约翰西看来,当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就会死去,但经过一夜的疾风骤雨,那片孤零零的常春藤叶子仍背靠墙砖,紧紧抱住梗茎。这时,约翰西觉得不该轻易放弃生命。最后得知原来是邻居贝尔曼先生为了救约翰西,冒着生命危险在风雨夜,把最后一片叶子画在墙上,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文章感人至深,尤其在末尾揭示了真相之后,更是催人泪下,让人为了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感动。学完这篇文章,要求学生讨论自己曾经得到过的帮助,以及曾经为他人付出过的关爱。

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之余,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国情,贴近生活,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2]。其次,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进行第二课堂教育,针对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比如学者报告会、知识讲座、读书演讲、辩论赛、文艺演出、英语沙龙等。寓德于乐、寓德于教、寓德于管、寓德于学,在全校形成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完善人格,提高觉悟,并实现自我教育,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4 在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应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

4.1 运用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构建精品课堂的“细胞”,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还应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而富有启发性。把自己的“内部语言”迅速且准确地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语言”,就会“言在此,而意在彼”[3],达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

4.2 以身作则,进行素质教育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量的口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学习孔子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谦抑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话正是对教师人格影响力的充分肯定[4]。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德育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要恰到好处,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

[1]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2004,(1):3.

[2]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5.

[3]杨军.教师人格的隐形教育职能[J].中华教育理论杂志,2003,(5):78.

[4]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上海:中华书局,2006.

G420

B

1671-1246(2010)03-0019-02

猜你喜欢

德育英语教学英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