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现状分析及开发与建设必要性探讨

2010-08-15王艳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校本中职教材

王艳红

(宁夏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现状分析及开发与建设必要性探讨

王艳红

(宁夏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

1 中职语文教材现状

1.1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内涵

教材,指根据教学大纲和社会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学校基本情况,以本校教师为主而编写的,适用于本校语文教学的语文教材。

1.2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不足

由于对中职语文教育规律的忽视和误解,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选文标准模糊,时代性不强。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时代性、实用性不强,已成为中职语文教材的一大通病。选文上,那些反映现代社会风貌、现代生活、现代价值的材料过少,过多地从过去时代提供的产品中寻找素材,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教材内容难、偏、旧,凸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寥寥无几,教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联系欠紧密,缺乏时代气息,导致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取新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材既不便于教师教,也不便于学生学,更不符合中职生发展的需要。

2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要求的提升,高校扩招进而引发普高热,致使中职学校只能招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弱,且语文基础较差。目前中职学校多数专业学制为三年,在校理论学习时间2.0~2.5年,实习时间0.5~1.0年。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及自己的兴趣来分配学习各学科的时间,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上,对于文化课多数持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加之语文不像英语、计算机那样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增加就业砝码,学生较难看到学习语文的作用,故厌学、怠学语文现象较严重。这使得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应有的提高,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评价不高,影响到了其对中职生的选择。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应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对现行的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开发适应学校专业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语文教材促进学生提高文化品位的作用。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正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2.2 是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目标及语文课程自身改革的需要

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在这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语文教育也不例外。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周庆元教授曾经提出要“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决定的。语文既有基础工具性,又有人文教育性,还有综合实践性,因此,语文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又要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各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规划专业、设置课程;语文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当地的条件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应用、掌握语文知识。美国语言学家华特·科斯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密不可分,离开了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学校的情况是具体的,这些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而且是必需的资源,因而这又是中职学校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从教育科研的神秘殿堂走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身边,基层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转换角色与发展自我的问题。职业教育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学校注重校本研究(比如“双师型”师资培训、校际科研、专业技能比武等)推动教师专业化,促进专业教师发展,使不少专业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技能、深化了专业知识、更新了教学手段和观念,有的成为学校或同类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文化课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则受到了冷落,不仅参与校本研究、校本教材开发几率较小,而且课时降到了最低点。这使得语文教师提高、发展自己的机会不多,教学积极性不高。他们在一周2~3节课中,维持着我国传统的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学活动仍然围绕“四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开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课程的个性与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尤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出现,使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补充,实现了课程的“最原始愿望”。因此,校本课程的出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角色,向教师发出“角色过时”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课程的作用、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及专业化程度,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新世纪中职语文教育目标的需要,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语文教师现代语文教育观、课程意识,使其具备相应的语文教材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促成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自身的不断发展(由传统语文教师变为现代高素质语文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以建立一支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观念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G423.3

B

1671-1246(2010)03-0118-02

猜你喜欢

校本中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