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一二三” 搞好教学管理

2010-08-15潘永忠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师德教学管理心理健康

潘永忠

(益都卫生学校,山东 青州 262500)

把握“一二三” 搞好教学管理

潘永忠

(益都卫生学校,山东 青州 262500)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教学管理需把握“一二三”,即树立一种意识,确立两种理念,强化三个环节。树立一种意识就是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确立两种理念就是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理念;强化三个环节就是师德建设、教师心理健康和教师创新精神。

教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

1 树立一种意识: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教务处是为教学、教师服务的科室,教务处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改变“教务处与教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固化意识,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把教师当作服务对象。过去关注的是对教师要求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教学管理的最大价值、最高境界不是居高临下的约束、控制和干预,而应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服务。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措施,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的良好氛围,使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温馨组织;其次,将管理重心转向方向引导、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获得发展;再次,从小事入手,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实践证明,转变服务理念,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能凝聚人心,增添动力,带来活力,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2 确立两种理念: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理念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倡导柔性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相结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创造出一种高度和谐、融洽的氛围。对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信任和理解,要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多为教师提供实现理想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要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信任教师,积极把握教师的心理特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各方面关系。理想的管理方式不是强行压制,而是用激励机制唤起教师的热情,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所以固然要遵守校规校纪,但充满人性、温情、弹性的管理更能受到欢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教师满怀“平等、理解、信任、尊重、关心、爱护”之情,用爱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在这种工作环境身心愉快、乐教不疲。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力量的核心,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不竭源泉。通过文化管理,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信念,促使他们自觉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教学管理要走文化管理之路。第一,从制度入手,让制度走向人文,让规范深入人心。通过教师普遍和深入的参与来建立制度,又通过教师的行动来遵守、践行制度,使制度的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第二,用主流价值观引导教师,使每位教师在无形和潜在的价值信仰面前产生文化自觉行为。第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将科学的价值观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教师心灵中,让主流价值观根植于教师心中并体现在其行为上,从而推动学校进步。第四,以开展文体活动为抓手,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全面开花。文体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成立教师合唱团、组建教师舞蹈队,使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定期组织部系教师参加篮球、拔河、演讲、读书写作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通过参加文体活动,能让教师在工作之余放飞心情,收获快乐,强健体魄,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第五,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投资数百万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实验室。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利用、对待实验设施的方式、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3 强化三个环节:师德建设、教师心理健康和教师创新精神

师德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近年来,我校教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教师学习法律法规、形势政策、重要文献和上级及学校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学习采取集中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均采取集中辅导学习形式。通过政治学习,党员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党性不断增强,充分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教务党支部通过不断开展专项师德建设活动,强化师德素养。2006年,教务党支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五个一”爱心教育活动,呼吁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开展“五个一”爱心教育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并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2007年教务党支部配合学校“管理质量年”活动,2008年配合学校“教学质量年”活动,在全体党员和教师中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座谈,总结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十条”“教师忌语十条”,并将师德评价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名师、教坛新秀、十佳教师评选中,引导全体教师以德润师,厚德育人。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教师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都争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师心理健康对其身心健康、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和谐建设至关重要。教师职业属于压力很大的职业,工作任务繁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高值期望等,都加大了教师压力。这种压力给教师带来的“职业倦怠症”,使他们精神疲惫、焦躁不安,缺乏热情和创新精神,对事业失去信心,这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为86.0%,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为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为29.0%[1],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症”,需要分析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采取相应策略。如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有事业成就感;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发现自己的工作价值、人生价值,感到被尊重和事业自豪感;为教师提供温馨、宽松的工作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自得其乐,学会自我调节,始终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引导教师多与他人交流,以适当的方式宣泄苦闷、释放压力,注意劳逸结合、张驰有度。很大一部分教师欠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面对压力,常采用逃避、消极等待等策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为他们提供诸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指导服务。通过以上措施,引导教师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的转变,学会控制情绪,有意识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努力在工作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肩负着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其创新精神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化改革,激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教务处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机制,实践高校的部系管理教学、分层教学、分方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诚信考试和免监考场等创新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结合本职工作,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呈现良性循环态势,教学管理工作充满活力,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李超平,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1-16.

G42

A

1671-1246(2010)03-0044-02

猜你喜欢

师德教学管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