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统

2010-08-15沈小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0年7期
关键词:款识宜兴紫砂壶

沈小平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214200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统

沈小平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214200

从宋代紫砂茗壶发端算起,审视千余年历史,有一些传统品种经久不衰、历久弥盛,它们的生命线由一代代杰出艺人挥洒辛劳、倾注心血而薪传延续,“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为人们欣赏深爱。

紫砂,文化,传统,作品

太湖之滨的宜兴,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天地,陶的古都。这里的紫砂壶聚天地之灵气,集艺术与传统工艺于一身,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非常适合沏茶,观赏,一些艺术性强,砂料又好的壶,使用过程中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升值。由于紫砂所特有的性质,不仅能使茶叶隔夜不馊,而且用久了,即使灌上白开水也能喝出点茶香味。

在数百年的紫砂工艺流传中,紫砂制作始终采取个人制作、集中烧成的传统。人们最早是为了在窑中烧成后区别各自的紫砂壶,在壶底铭印。这种代表紫砂制作者身份的铭印,后来演变成人们鉴赏紫砂壶的特殊款识。这种款识既是人们确认制作者的根据,一件紫砂作品也因此成为工艺师工艺、修养和人格的直接体现。历代紫砂名匠无不对自己的款识倍加珍重,在工艺上讲求精益求精。

传统紫砂壶有严格的基本制壶技术要求,从打泥片至一只壶的形成,须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做壶的人须按部就班的做,试想在如是情况下学做壶,不是对着前人作品做那该怎么做。同一种壶形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差,有的人成名成家,有的人庸庸碌碌,这说明做好传统紫砂壶并不是一件商品创作那么简单的事。这需要天分和艺术才华。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现在也有人仿做,其实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它讲的是龙王到东海来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到当地的人民非常贫苦,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龙头一捆竹壶正式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由此可见传统老壶为何历经几百年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主要归功于先辈们在创制壶时,对壶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力求通过壶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文化底蕴,而绝非采用简单拼凑来做壶,这点非常重要,对我们后来从事紫砂艺术的人来讲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借鉴。“先是形似,后是神似,最后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理论是一代紫砂大家顾景舟提出来的。由于做好一只壶传统上严格的要求,作壶只能仿或对着好作品做,一个人连走路都走不好,不可能叫他跑的好吧。一件作品都临摹不好,何况创新。这跟学字画一样,开始时总得临摹名家子画,及至到了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看顾老的作品,有几人能与之媲美?顾老穷其一生在追求造型美,因而完善了许多传统壶形,给后人立了一道高门槛,这就是顾景舟对传统紫砂的其中一个贡献。

中国紫砂艺术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始终没有离开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神脉搏。宜兴紫砂在历史舞台上已经走过了4、5千年。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今创作在艺术殿堂闪耀出那么多有生命力的感动人的作品。现在有人主张完全摆脱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就是完全割裂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创造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过于夸张个性,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和短命的。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脉络。作为一个浸在紫砂老汤药里成长的人,我在紫砂这个圈圈也摸爬滚打了二十余载。对紫砂的传统性也略有一番领悟,在我所有作品中不难发现,在每把的某一部位都能看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我在与他人的讨论中,领略到不同审美观对传统的不同立场与看法,亦从中受到很深的启发,并临摹了很多喜爱的传统优秀作品,对其在工艺上的造型与韵味心摹手仿,细心推敲,欲摸索、找寻传统的根。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很多传统紫砂艺品的精妙之处,也形成了一些我对传统光素器的自我理解。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的美,构成了紫砂陶艺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1]罗宗真、秦浩.中华文物鉴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2]中国名壶.台湾钟文出版社.1992年

book=54,ebook=153

猜你喜欢

款识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