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市民文化作为公共艺术载体研究的探索

2010-08-15姜文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都市市民精神

姜文涛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都市市民文化作为公共艺术载体研究的探索

姜文涛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在中国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精神,较多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公共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艺术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城市生活。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都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谈论公共艺术与实践及其载体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其实就是生活在此城市市民文化的内在表现。对市民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联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公共艺术生存的土壤。

市民文化;公共艺术;载体;城市

今天的中国每个都市都在飞速的发展,每个都市大众都期待自己的城市成为独特、有魅力、而又适宜于居住的地方。作为发展中的现代都市,其公共艺术中的都市市民文化的独特体现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繁荣、现代化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就成了我们彰显这个城市特色的要务之一了。但是对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来讲,无论是大的规划设计,还是小的视觉焦点的景观雕塑或公共艺术,都未能充分尊重地方的都市市民的需求,尤其是公共艺术的设计未能充分尊重大众。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当设计实施时考虑到都市市民文化及公共性的融合是其问题的关键。

都市市民文化存在于公共领域中,而一切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或私密领域而存在的。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前后形成的,它是在西方近代社会形态及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中形成的重要命题。公共领域,“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总体的说,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向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克守必不可少的“市民认同”(市民社会间在人格尊严及利益关系上的相互尊重与包容),既是民主与民享。同时这并彰显市民全体成员所应持有的权力与义务,亦即社会的主体地位。公共精神的内涵或有文化艺术及时空所导致的差异,但就现代社会尤其在现代都市之中的经验而言,其内涵具有普遍性:它小至礼貌、谈吐、尊重他人、敬老携幼、讲究公共卫生等;大至积极参与和承担公共事务的讨论及决策,并主动维护公共批评、平等参与、民主合议等公共权益,好似古西方的希腊罗马所体现的民主和艺术一样。客观上,这正是赢得全社会福祉所不可或缺的理性约定。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倘若公共艺术失缺这样的精神,它至多是公共景观空间的装饰和点缀,或成为少数人的文化权力或审美意志的把玩,而与公众社会难以产生广泛、贴切的关联。那么市民如何享有?公共艺术中公共两字如何体现?更无所谓形成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即有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我们涉及公共精神时,有必要从当下的市民文化的社会现象和艺术本身这两个方面来加以关照,以便清晰公共艺术自身的生态环境。

在当代城市环境创作中,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无论是尺度问题还是形象问题,都应围绕着这一精神而展开。于是在儿童公园中我们应设置简单,易懂的道具,供儿童嬉耍;在自然风景区应设置健康,开放的雕塑作品,来陶冶游人的性情;购物中心区应设置现代感强,有前瞻性,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予信仰者的内心世界充满平和;市政大楼前应设置表征都市气质与形象的作品,以突显这一都市的精神风貌;在街道小区中的艺术品设置,应着重考虑作品的尺度,不要造成路人的不安,使作品与小区特定环境相协调等等。这都是对是对市民的尊重和公共艺术的生态环境的良好塑造。

由于我国在城市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尚没有经历过类似于欧洲十八至十九世纪市民社会之民主及自律的文化精神的淘炼。缺乏作为公民应有的公共意识和市民风范的认同,以及相应的公共道德教育。在有几千年农业和封建文明基础的中国社会,一般民众对自身的家庭和家族利益的认同,历来是重于一切的,而直到近代(此指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对于国家及国家之外的公共社会的概念,则向来是浑然而淡漠的。现在公共精神,在一个方面当较多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的精心规划与自觉维护中,对社区的文化参与和劳动志愿的积极活动中。

然而,自人类有社会历史以来的艺术,也并非属于创作者与世隔绝的纯个人体验,而更多的显示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正如此,艺术才一再被呼唤回到公共社会中来。二十世纪的艺术史则显示了艺术从艺术学院、沙龙、博物馆走向社会和公众,使艺术不再仅仅成为少数精英和官僚阶层的一种话语权力。类似于二战前后的“公共事业艺术规划”(Public Works of Art Project )、波普艺术(POP ART)、集合艺术(Assemblage)、地景艺术(Art in the Land),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率先的,与社会人文和都市及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公共艺术(Public Art ),都以不同的文化哲学态度,主张艺术关切并服务于公共社会。事实也证明,这已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艺术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户外艺术(主指雕塑、壁画等形式)的大量出现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它显示了逐渐挣脱于五十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对艺术(及材质与技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迈向社会公共对话与公共批评的文化层面,并少部分的开始注意到户外艺术与地方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跨越。但是,由于长期受架上艺术和学院式教育的影响,艺术家尚主要热衷于对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经验的表述,而对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有限而薄弱。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密切的关联。在此并非否定艺术家个人的文化权利及个性的张扬,而是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包括必要的启迪与警示。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及能源危机,艺术的公共性必将更多的被要求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入,并显示对人性及其尊严的普遍关切与维护。

如今市民文化对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各个地方各个城市,市民的参与也积极的参与也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市民参与都市计划,住宅区规划设计,公共空间建造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起原因除了民主意识高涨外,更是期望环境之建造,能更贴近市民与直接使用者之真正需求;不仅是机能层次之需求,甚至是贴近起心理成次之感受与需求。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较大尺度的艺术作品展露于可供公众出入的公共空间之中,客观上,它还要求艺术具有对许多“同质性”较高的社会群体进行对话的可能,并要求以可诉诸大众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予以沟通。否则,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公共精神的存在便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并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或样式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间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而非显示精英的孤芳自赏或对大众的训导。在多层次社会、多元文化的时代,尤是如此。如果说,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的话,恰恰是它与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伸出更为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之中。而非仅为公众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观注。它往往起着培养一个民族的公共意识,锻造市民社会的品格及其公共精神的潜在作用。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则应首先倡导艺术对公众社会深度的人文生态的关怀,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长远维护事业相结合,从而逐步建设起无愧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艺术形态。

弘扬积极的城市文化特色,对每一个市民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城市人的视觉或经验常常选择性对某个地区的人文社会这类动态的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类从早期的安全需球到后来的文化心理与精神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各种活动,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知识,宗教,资讯以及经验的追求与渴望。尽管空气污浊,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狭小,但扔不失对向往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吸引力。因此城市的角度来探讨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很有价值并有现实意义的。市民文化、旅游、知识、休闲、资讯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形成了各种公共的市民生活方式和状态,像旧时的北京天桥集会、东北的二人转、南方的地方剧种活动、四川成都的茶馆都是我们有待开掘的公共艺术的深层土壤。如果与现代都市文化形态结合,同时加上市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培育公共艺术这一现时文化艺术形态,我们相信公共艺术必然会从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1] 陈惠婷. 公共艺术在台湾[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孙振华. 公共艺术时代[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 施慧. 公共艺术设计[M].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4]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

[5] 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 姚孟吟译. 艺术介入空间[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张玉军. 公共性建构与公共艺术[J]. 装饰,2005, (3).

[7] 马钦忠. 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 上海: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7.

[8] 刘易斯, 芒德福. 城市发展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9] 苏丹, 渠岩. 公众领地 public territory[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4.

[10]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Urban civic culture as a public art carrier research exploration

JIANG Wen-tao
(College of Arts &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in the Chinese city of the space, more public spirit embodied in today's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ll kinds of public facilities are not perfe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has begun to walk into our city life. Our society began to consciously towards irreversibl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we just talk about public art and practice and its carrier this contemporary problems. If we put asid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public art contain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le on their of cultural character and social ethical perspective, maybe the "public spirit" is the essence of public art or soul. So what is "public spirit"? "Public spirit" is actually live in this city citizen cultur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To the citizen culture and public art association study will help us find public art survival soil.

citizen culture; public art; carrier; city

J02

A

1009-5160(2010)06-0039-03

姜文涛(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环境景观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都市市民精神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穿越水上都市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