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为先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探讨

2010-08-15丁守年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德性共产主义道德

丁守年

(浙江万里学院 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浙江 宁波 315100)

德育为先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探讨

丁守年

(浙江万里学院 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浙江 宁波 315100)

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个人所应具有的各种品性来说,德是人性内在之核,德性应为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传统和现代道德思想并存,各种思潮泛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并未消除,在某些方面负面影响仍有扩大势头,如何在高校实施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把握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原则,厘清德育为先的本真内涵,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阶段有着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德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传统和现代道德思想并存,各种思潮泛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并未消除,在某些方面负面影响仍有扩大势头,如何在高校实施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把握十七大提出的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原则,厘清德育为先的本真内涵,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阶段有着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一、逻辑上说,德在人先。

“人生之初,都有一个自我与他人、他物不分(主体与客体不分)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人因不能区分主客,故无自我意识,与禽兽没有多大差别;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尚无善恶之分,无道德意识。”[1]可见,人是与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并存,在未分善恶之前,人还不是人。既分善恶之后,依善而行才是人的行为。可见德性和德行是区分人与物的根本标志。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后才会做人事,即逻辑上说德在人先。离德之人就是离开了人性的非人,是人兽只具人形没有人性。那些过于夸大物性的人是对人自身的侮辱,道德泯灭是人退化为物的表现。德性就是人同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德性是人成为人的根本,丧失德性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沦为物的存在。“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他们就是动物的机能。”[2]这里其他活动领域实际就是指出人与动物相别的活动领域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的德性活动。除去德性人就是动物,并且是比动物更残酷的存在,因为动物不明善恶,不可能任性为恶,但人因为有自我意识,可以放大动物侵害人的兽性,所以古人说“苛政猛于虎”,这也是为什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就是要教导人弃恶扬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3]的重要意义也就体现于此。德育为先就这里的“先”的本真意义就是体现了德是人的内核的要义,就是要突出人是价值存在,人首先要明了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的一切活动,从价值意义上说归根结底,都是人德化的过程。如果失去德,缺乏以德为引领的向导作用,人的一切活动都将是盲目或成为最终有害于人的活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抓住德育为先的本真内涵,明了人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人在德性光辉照耀下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德是维系着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

道德起源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深层力量,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表征,是维系人与自然、自身、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低下,但在维护和自然相抗争力量的前提下,人能统一地考虑人的利益,能够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奉献,以友谊和善良的关系即以爱为前提联合在一起。在当时状况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首要矛盾,如何去战胜自然灾害及狼虫虎豹等凶残动物从而维护自己的生存是首要任务,所以,不互爱将危及自身的存在。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剥削无以产生,因为自私和贪婪将削弱自己部落的力量,甚至会毁灭整个部落的存在,所以在当时人与人的矛盾不是对立和普遍的,在那时候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者无需宣讲道德”[4],因为他们自觉地践行着道德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力量的提升,私有制的诞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尽管此矛盾将永久地存在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占据有利地位的人开始征服和占有他者,无情地剥夺他者的生存条件,逃避劳动,从以前通过自我劳动来维持生活转变为通过剥夺和占有他人的生活资料过上寄生的生活。人类社会开始裂变为两大对立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在中世纪是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对立,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5]因此恩格斯认为奴隶制替代古代氏族社会是一种道德堕落。广而言之,私有制代替原始社会公有制是一种道德堕落。用以消解这种堕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引领人向自身回归的就是道德。在中国,长期以儒家道德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孔子通过对“仁”的强调来缓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在西方以宗教道德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化解人与人的统一被破坏的危机。“仁”学提倡人要爱人,西方宗教道德强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来引导人要关爱奉献,尽管都有其虚伪欺骗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缓和人类矛盾的作用。德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孕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化解人的统一被破坏后的困境,回归人的本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是维持阶级社会和谐关系的内核,除此社会将呈现出非人的恐怖格局。纵观历史,在德政较为清明时代,必然是社会比较富强和谐的年代,反之,社会必然比较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中国的夏桀、商纣,西方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都是德丧致使社会混乱的典型,表面看是政治混乱,实际就是人的道德沦丧。如今的中国虽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必须大力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高校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促进人的道德进步,提升人的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对大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德育塑造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人类现实道德的价值旨归

人类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道德最终将成为全人类的道德,因为只有共产主义道德最终将克服私有制社会人德分离的异化状态,走向人德合一的高级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恩格斯说:“在处于战争状态的现代社会里,文明的增进已经可以减少情欲上的强暴表现,要是在共产主义的、和平的社会里,情况还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呵!”[7]对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期待,但这样的理想社会现实离它还很遥远。现实中的道德是依据现实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反映。现实中的道德无法超越历史的间隔,达到完美无缺的理想状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道德的引领作用,道德不是社会存在的机械的反映,道德是人依据现实的历史的条件,超越历史现实的理想反映——共产主义道德是克服一切旧道德缺陷的全人类的理想道德。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目前尚未解决,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实现还在征程之中,是个无限的历史过程,人的道德趋向永远在无限接近理想的道德的过程之中。因此在现今的社会形态中,人的道德处于尚不完善的状态之中,甚至在某些领域人的道德境界极为低下,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与理想社会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而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中言说道德,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因,而道德教育的方向就是引导现实道德迈向共产主义理想道德。

四、德育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灵魂

德育为先说明德育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灵魂。由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和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被动性,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着世界,因此,不可避免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西方世界好的坏的各种影响汹涌而至,在这种背景下,物质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抬头,腐蚀了很多人的灵魂;同时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致使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统治者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在物质经济开始发达的今天以新的形式滋生蔓延,这些都严重阻碍中国人的现代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选择,对学生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提出,实际就指明了在高校德育是其他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失却德的价值指引,其他教育都将变成失去旨的盲目教育,不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重视学生的工具性教育,把人打造成经济生产的工具,缺乏人文教育,不重视对人自身价值的教育。部分高校过分强调智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致使一些学生人文素质低下,文理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在某种意义上沦为工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德育让人把握住人应自我实现的目标,智育、美育、体育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失去德育的引领各项教育就失去了它为人服务的灵魂,人将失去奋斗的方向。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各项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学生,在学生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9]为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最终到来做好准备,要相信这是历史的必然,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 content-6938568-7.htm.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07-5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608.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 24/content-6938568-6.htm

[责任编辑:卢 达]

On Inte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First i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NGShou-nian
(The center of students affairs and developments,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Ningbo,315100,China)

Human’s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many elements,but for the people who should have a variety of characters,the inherent human nature is the morality,morality should be first.economic,social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orality to co-exist,a variety of thoughts spread unchecked,the key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has yet to be perfect,in the society all kinds of adverse effects did not eliminate,the negative impact in some ways still kept rising continuously,how to scalary your moral education,how to hold the moral educ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inciples,to clarify the moral education of essence,everywhere show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s a pressing task at this stage.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irst basic;the key value of socialism;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intension

book=2010,ebook=76

G41

A

1671-5977(2010)02-0093-03

2010-04-05

丁守年(197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硕士,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德性共产主义道德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