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国演义》中孙权的艺术形象

2010-08-1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罗贯中东吴孙权

常 靖

(太原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09)

浅谈《三国演义》中孙权的艺术形象

常 靖

(太原大学 党委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09)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君主,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份多,但作者罗贯中依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孙权;三国演义;东吴

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三国演义》,不仅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同时还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故事中,作者罗贯中在孙权身上倾注的笔墨虽然没有另外两位多,但依然给我们勾勒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无论“王”、“帝”、“祖”、“宗”,不论多么伟大,没有一个被称之为“大帝”的。由于受西方“恺撒大帝”,“彼得大帝”等叫法的影响,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一些影视、报刊出现了诸如“汉武大帝”、“则天大帝”、“康熙大帝”等说法,但人们还是依然称呼他们为汉武帝、武则天、康熙等。其实,中国古代是有一位“大帝”的,他就是吴大帝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文中有一首诗描写孙权“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他凭借其独特的外表,率真的性格,过人的胆识以及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被人们所称道,也正是因此,东吴才能在局势纷乱的后汉三国时期拥有一席之地。

一、艺术化的独特外表

《论语·颜渊》中有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无论从正史上还是野史中,都能找到许多神异的记载,预示着天命所归,抑或是命中注定。同样地,在吴大帝孙权的身上,也少不了许多神奇而神秘的传闻。在《演义》二十九回记载“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在华夏民族里,能拥有绿色眼睛与紫色鬓须的长相的确属罕见,加之能从容貌上体现出“大贵”、“高寿”的特征,孙权的外表足以拿奇特来形容。虽然这里不乏民间传说的成分以及罗贯中艺术化、夸张化的描写,但也蕴含了孙权帝王身份的早期预示和人们对其能够长期执政的期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些年的三国题材的各类文学、书画、影视作品中,孙权的外表塑造吸收了很多“碧眼紫髯”般独特甚至是略带“潮流”式的艺术风格,给三国这一历史题材注入了时尚而新鲜的活力。

二、率真好胜的鲜明个性

纵观历史上,帝王个性极其鲜明者不乏其人,伟大的帝王更是个性独特。从《演义》中,我们发现孙权体现出的性格是坦诚而好胜,率真而不随便,可谓卓尔不群,堪称性情中人。说起坦诚,他跟很多大臣都以兄弟相称,如和鲁肃能“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又如《演义》六十八回中,孙权为感谢周泰救护之功,设宴款之。孙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曰:“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他还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觥酒。另外,孙权还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在这里,孙权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对人才、对朋友、对恩人的以诚相待和发自内心的感激,让人感到诚意使然。而刘备在这方面,除了在桃园三结义时动了真情外,更多场合是在“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般的做法,表现的是一种虚情假意。

说起孙权的争强好胜,则要见《演义》第五十四回。讲到刘备被孙权招为妹夫后,一天在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便手起剑落,砍石为两段。孙权在后面看见,问清缘由后暗思:“刘备莫非用此言瞒我?”亦掣剑谓玄德曰:“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而后两人在游览江山之时,刘备曾叹:“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这又激起了孙权的好胜之心,闻言自思:“刘备此言,戏我不惯乘马耳。”乃令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骤下山,复加鞭上岭,笑谓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马乎?”可谓以实际行动还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但随之又能与刘备并辔而回。南徐之民,无不称贺。后人也有诗赞道:驰骤龙驹气概多,二人并辔望山河。东吴西蜀成王霸,千古犹存驻马坡。这便是孙权与人争胜但不失和气高明之处。

孙权对待自己的属下,既保持了君王应有的权威,也不乏天真率性的调侃。如在赤壁之战中,张昭是主和派,而孙权最终选择了开战,所以才有了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大捷。在孙权称帝登基的时候,他回想起当初争论时的情景,便用一句话调侃了一下张昭:“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既阐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又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君臣恩怨。其实如果张昭在曹操或者刘备手下,依他们的个性,张昭早就死了。这样率真而不随便的性格,既树立了他平易近人的风格,又不失其君主的风度,为东吴留住了不少有志之士,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吴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血气方刚的少年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早年在和刘表的作战中不幸身亡——“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兄孙策又因许贡家客的行刺和误杀于吉而英年早逝。孙权则在当时江东初定,民心惶恐的环境下,“哭及未息”地登上了王位,年仅十九岁。从表面上看,似乎孙权缺乏一个君主所应有的镇定,而更像一个孩子。但孙权在15岁的时候就担任过阳羡长,已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历练,而之所以“哭未及息”,是一个刚刚失去兄长的少年应有的反映。当时的曹操四十六岁,刘备三十九岁。别的尚且不谈,单从年龄上讲,孙权后来与两个父辈级的人物并驾齐驱直至三足鼎立,仅这一点便足以让人赞叹不已。孙权本人也很快便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显示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的才干和魄力。

孙权真正一鸣惊人是在建安十三年。那时的曹操灭袁绍,罢三公,自封丞相,平刘表,败刘备,可谓势不可挡,无人敢慑其锋。曹操洋洋得意的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今治水八十万军,方与将军猎会与吴”。东吴的群臣们大惊失色,纷纷“劝权迎之”,而这个时候的孙权表现出了一种英雄所独有的气概,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矍然起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而后又“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充分体现出一位年少英雄所应有的血性和阳刚。时年孙权二十七岁。这样的君王在《演义》中也不算多见,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罗贯中赋予孙权这样的艺术形象,也是作者在“尊刘抑曹”思想影响之下,提高东吴人气指数,平衡三国间实力对比的一种手段。

四、安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文武全才

在《演义》中孙权治国治军的成功事例虽不如曹操和刘备的多,固然这与出道先后、疆域大小和作者的着墨有很大关系,但他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的诸多领导者中堪称出类拔萃。

孙权掌权长达五十二年之久,是三国主要政治家中主政时间最长者。他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在开发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和湖北大部),居功甚伟。我们可以说,孙吴(东吴)开启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经济文化繁荣。从那时开始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很长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与孙权在东吴的治理密不可分。

孙权初登政治舞台时可谓“奸宄竞逐,豺狼满道”。在朝廷中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东吴内有“兵戎未戢,四方离散,寇贼在外,内政不理”的萧索景象,是一个“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烂摊子。面对这个烂摊子,孙权处理的可谓尽善尽美,正如孙策在临终时有言“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便是对孙权才能的充分肯定。而孙权也谨遵兄长遗言“以保江东”,招延人才,团结部属。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征江夏,斩杀黄祖。他在稳定现有大臣的前提下,广纳贤才。所以一时间诸如鲁肃、诸葛瑾等名士纷纷出山,加入到孙权的阵营中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镇抚内乱的行动,先把内部平定下来。在外交上,他接受了曹操的征虏将军的封号,称臣纳贡,忍辱负重,在这方面,陈寿也曾以卧薪尝胆的勾践比之。在东吴后期的治理中,孙权采取“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做法,命陆逊“开仓谷以振贫民”且“劝督农桑”以发展农业,然后“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维持了孙氏政权的兴盛。

在治军方面,正如曹操在挥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之际,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同时,在一些关键的战役前,孙权的军事用人也很有主见。如刘备欲报关张之仇,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气势汹汹剑指东吴之际,孙权将年轻儒将陆逊临危受命,并力排张昭、顾雍、步骘等人众议,“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同时将佩剑与陆逊曰:“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从而便有了陆逊后来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三国时人赵咨曾经在曹丕面前这样称赞过:“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赵咨的话虽然多少有一些溢美之辞,但却也反映出孙权的过人之处。

当然,孙权也并非完美。他到了晚年也和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了起来,因为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人要重得多,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无辜的大臣受到陷害,但孙权却还大加重用这些校事官。孙权晚年的这些错误也大大地伤了臣子们的心。罗贯中在塑造孙权形象时加入的这些辩证观的元素,也使得他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对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陈寿.三国志·吴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姚晓黎]

Art Image of Sun Quan in Novel“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ANGJi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030009,China)

Sun Quan,as a monarch who played a decisive part in later East Han Dynasty,did not appear as much as Cao Cao and Liu Bei in“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yet the author Luo Guanzhong,through a series of vivid instances, still mould the image of 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who had a distinctive appearance,excelled others in courage and insight and governed his country and army in the right way.

Sun Quan;the East Wu Dynasty;“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206.2

A

1671-5977(2010)02-0043-03

2010-04-10

常 靖(1982-),男,山西太原人,太原大学党委宣传部干事。

猜你喜欢

罗贯中东吴孙权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东吴·名家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羊祜以德服人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