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2010-08-15莫詹坤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狄金森死神陌生化

莫詹坤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浅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莫詹坤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死亡、上帝和自然万物被赋予陌生化的意义,现代文学解构主义的运用深化了其诗歌艺术的魅力。

陌生化理论;爱米莉·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文学史家罗伯特·斯皮勒(R.Spiller)曾这样评论道:“到1890年,美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两条道路已明确地标出:一条是朝着接受自然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条是内向探索意识、传统、克制以及对形式的关注”。毫无疑问,狄金森的人格和诗歌属于后面一种。本文应用陌生化理论,对狄金森的死亡诗歌进行分析,认为其死亡诗歌的长盛不衰不仅在于诗歌形式的“陌生化”,更在于诗歌主题、创作手法的陌生化。

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提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作家通过对通常的语言结构和符号进行加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让读者由此产生新的感觉或联想。这种感觉或联想赋予这些语言符号感官上或情感上的附加意义使文本的言语表现含有比通常的言语更能给人以感动的媒介,从而使读者对作品本身产生依恋并从中获得特殊的价值和乐趣,这样的文本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所谓的艺术文本,即文学文本[1]。

二、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诗歌中的折射

1.死亡主题的陌生化

人们对死亡并不陌生,一般提到死亡,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下列一些字眼:黑色、黑夜、大雪、长眠、乌鸦、寒冷、苛刻、无情、悲伤、危险、阴谋等,而爱米莉·狄金森却与大多数其他作家不同,在她的诗歌里,这个死去的人还将得到荣誉、尊严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票。因此,在她的很多死亡诗中,死神并不可怕。在“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一诗中,诗人为了栩栩如生地呈现死亡之旅的具体过程,精心勾勒了一系列闪耀着异彩的意象:嬉闹的孩童,路边的庄稼和西下的夕阳。这些意象分别象征着少年,中年和老年代,表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2]。大自然不停息地运动,万物的新生与衰谢均是以死亡和逝去为代价的。然而,这首诗里毫无哀怨的啜泣,令人悚然的死神得以温文尔雅的面目展现,冗长可怕的生命中最后历程浓缩为隽永精致的篇章。跨上马车的不仅有死神和诗人,还有一位拟人化的乘客名叫“永生”,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死亡不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消失,也是生存的新的开始,两者趋于同一。她认为死亡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一个人只有真正进了死亡的大门才真正获得了永恒[3]。值得注意的是,死神被比喻成一位殷勤的马车夫,驶向永生。死亡以拟人化的马车夫形象出现,并不带有任何恐怖的意味,死亡成了朋友。诗人用轻松、戏谑的口吻提到与死神同往,与永生为伴,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平静心态。

诗人的另一首诗“Dust is the only Secret”中,她常把死亡阐释为一种离别,一种亲朋好友的特殊缺席形式,或是一次舒适的长眠[4]。死神被比喻成无数角色:马车夫,救世主,将人们由短暂引导至永生的向导,和人们坦然相遇的朋友,儒雅的绅士。狄金森用陌生化的手法,将死神的身份异化了。死神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点,还是通往永恒的门槛。

2.其他众多形象被赋予的陌生化意念

(1)“上帝”的陌生化。“Over the fence”是狄金森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此诗中,作者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把上帝想象成一个男孩,如果他能抛开一切规矩方圆,他也可以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在爱米莉·狄金森的其他涉及“上帝”这一意象的作品中,上帝还被陌生化为下列形象:抢劫者——从人们手中抢劫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银行家——他借贷给人们快乐,但是最终索回;慈祥的父亲;高贵的恋人,等等。狄金森在加尔教的氛围中长大,但她却从小就对传统的庸俗基督教和教会持深刻的批评态度,她再也不能接受上帝对复活和仁爱的任何许诺,因此,她对上帝的看法日益打上了抗争、蔑视和不断摇摆的印记。上帝只是被她作为宣泄强烈情感的道具。通过对上帝意象的陌生化,可以清楚地理解狄金森的宗教观。(2)“圆”的陌生化。多恩在他的《告别词:莫悲伤》中创造了著名圆规双脚的意象,对圆这一无首无尾,首尾归一,象征永恒的平静意象情有独钟,同样,从狄金森的诗与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狄金森的“永恒”意识集中体现在一个频繁使用的词“圆”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象上。“圆”无始无终,连绵不断,周而复始,它象征着统一性、整体性、唯一性。它恰恰与“永恒”的概念——无尽的生命相呼应。也就是说,“圆”的隐喻表达的核心是“永恒”[5]。这里,“圆”已经成为狄金森诗歌的“永恒”主题最贴切的反映。正如她在给霍普金斯的信中写的那样:“我所关注的就是圆”。(3)其他具体形象的“陌生化”。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自然万物,风云雨露都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例如,在宗教含义中,青蛙是被蛇所吞噬的,是一个牺牲者的形象,而在她的作品中,是这样描述青蛙的:在“I’m nobody”一诗中,她这样写道:“多没劲啊非得争个名人地位,/抛头露面像一只青蛙/在这漫长的六月里/冲着它的泥塘,鼓噪。”狄金森用青蛙来比喻那些虚张声势,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人。她把青蛙爱叫的特点与那些好表功,爱张扬,好出风头者的特征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类比。再如:在宗教含义中,老鼠是灾难的象征,而狄金森把老鼠比作“简练的房客”;棺材是死亡的象征,却被描述成“安静的小憩”;蜘蛛网本是“腐朽”的代名词,但是狄金森将其陌生化为“精神堕落”。在《草丛中一个瘦长的家伙》一诗中,狄金森将蛇比喻为“布满斑点的长条”。荣格指出,狄金森诗歌中对蛇的陌生化代表了其对异性爱的需求。

三、狄金森写作手法的语用学陌生化

从这种意义上讲,诗歌话语是一个带有音乐内在或外在的隐喻性结构,变异语言和语法结构是其载体,表层的叙事是其本体,深层的诗美经历则是其含义丰厚的喻体。按照这个原则,诗歌是超常规的话语。诗歌话语可以故意违反常规语用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语用方面,常常给人以偏离常规的印象。

1.词汇变异。狄金森喜爱用最简洁的词语来写作,另外,她除了使用口语和方言外,还使用一些生僻和专业的词语,甚至还使用学术用语和外来语,来丰富语言的涵义。同时,把大词向小词转化,把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转化,把外族词语向本族词语转化。著名评论家泰特认为,狄金森诗歌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把拉丁或者希腊语演变而来的表示抽象意义的外来词语和表示具体事物的萨克逊词在句中的并现。他认为,狄金森用外来词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用本族词语来描绘具体感受,恰倒好处地表现出英语语言的特点[6]。

2.书写变异。列文曾经以狄金森诗歌为例来讨论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他认为,诗歌语言中许多被省略的词是无法恢复的,因为读者无法从句子深层结构中找到被省略词语的踪影。不可恢复的省略语能使诗歌产生一种意义上的空白,并以此构成诗歌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的最大差异。通过这一手法,许多隐含的思想能够自然融入其中。她的诗中,有些诗歌作品唯一的标点符号就是破折号,并且其间穿插着无规则的大写字母。破折号在诗中通用于诗行间的连接和诗节间的过渡,用在诗歌的末尾代表了无穷尽的意味。安德森认为,狄金森的破折号不可能仅仅为了停顿或强调而设,因为它们前后一致,给人以意义上的启示。同时,他们还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乐理符号,指导他们抑扬顿挫地朗读她的诗歌[7]。另外,除了常见的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外,还有各种长度和斜度的线条,有带角的逗号,拖长的句号,重音符号等。

3.语音变异。就后现代文学理论来讲,狄金森创作风格的陌生化具体体现在她对解构主义的应用。张隆溪指出,多数诗歌因受“音韵格律的限制”,只能通过文法上的放宽,“以文为诗”,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对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诗歌语言理论的理解,认为反常出奇的语音能够“陌生化”诗歌[8]。狄金森的诗歌不仅语言反常出奇,主题意义异常。而且诗歌的结构离奇,打破了常规的“音韵格律”。其一,她的诗歌没有遵循任何的“音韵格律”,多数是语句的随意堆砌,甚至是只字片语。她经常省却一些成分,破坏句子的整体性,无序排列句子,尽量简单扼要地叙述,有时候读起来就像是在发电报。此外,狄金森还运用了方言变异,语法变异,历史变异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狄金森诗歌的陌生化手法,令她的诗歌有着独特的瑰丽。

四、结论

从陌生化的理论角度出发,本文试图分析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来达到深刻理解其诗歌主旨的目的。狄金森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的诗律形式、音乐规则,在她这里因变异手法而放射出异常夺目的光彩。通过陌生化的超验运用,狄金森形成了她自身独特的写作风格。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能让我们对狄金森诗歌获得更好的认识和解构。

[1]周 平,张吉生.论迪金森语言符号的表情手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1).

[2]张学君,生与死的颂叹——艾米莉·狄金森与冰心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之比较[J].东华大学学报,2004(9).

[3]黄修齐.狄金森诗歌的现代感及死亡主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3).

[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

[5]顾晓辉.上帝与诗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J].国外文学,2001:1.

[6]Allen Tate.“New England Culture and Emily Dickinson”[M].In the Recognition of Emily Dickinson,ed.Caesar R.Blake and Carlton F.Wells,Ann Arbor,Mich.:U of Michigan P,1964:165.

[7]Charles R.Anderson.Emily Dickinson’s poetry:Stairway of Surpris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0:306-307.

[8]Jakobson,Roman.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Poles [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8:57-61.

[责任编辑:姚晓黎]

Analysis of Effect of Being Unfamiliar in Emily Dickenson’s Poems

MO Zhan-kun
(Zijin College,Nanj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In Dickenson’s Poems,death,the God and all the natural things on the earth are given the meaning of being unfamiliar.The application of deconstructionism in modern literature deepens the artistic charm of his poems.

the theory of being unfamiliar;Emily?Dickenson;poem;the theme of death

I712.44

A

1671-5977(2010)02-0037-02

2010-05-10

莫詹坤(1982-),女,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狄金森死神陌生化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我的朋友
死神来了地球版
THREE BODY THE THIRD
THREE BODY THE THIRD
死神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