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分析——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①
2010-08-15朱瑞海
朱瑞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基础》课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根本任务,属于大学 “两类”课程之——“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即引导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课程[1]。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有一些不同于汉族大学生的特点,比如,汉语水平不高,受宗教文化影响深重等,所以《基础》课教师要注重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大家参考交流。
1 要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很多教师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不了解他们,从备课到授课到考核,把他们假想成汉族大学生,把给汉族大学生的授课方式方法套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这样往往就会造成教师上课没信心,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甚至听不懂而排斥上课的现象,所以,《基础》课教师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要注意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了解他们的特点。把他们的特点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强的民族心理自尊,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教师要把握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利用他们的民族自尊,把民族自尊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但也要防止这种自尊的盲目发展,因为盲目的自尊与封闭的心理结合,易使人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之中而不能自拔;另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影响的潜在性,这就有可能使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与他们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使学生陷入一种矛盾之中。比如,在讲解人的本质、大学生就业、恋爱婚姻观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理念,要不厌其烦,细心引导,多用实例辅助讲解,切不可在不了解其民族特点的时候妄加批评指责,在这样一种尊重的环境中,才更容易使他们接受新的知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有较强的文娱活动参与性,他们大多能歌善舞,好表现自己,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把少数民族班级和汉族班级放在一起举行联谊、结对子等活动,通过这种互帮互助的实践课形式能切实增强民族团结。
2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情感化
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持肯定或否定的特定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2]在给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上课过程中,情感教育贯穿于课程教育始终,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的双向过程。交流的方式分可为课上交流、课下交流、网络交流等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一些,适时的提问、恰如其分的激励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切记不可一味的硬灌填鸭式的讲解,上课时要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等互动方式,使学生避免填充式的吸收,又可有效检验学习效果。课下教师要能深入学生宿舍,多与他们谈心、交流,要互相了解,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到学生宿舍给学生拜年,则一定会增加这种情感,一方面作为教师来讲会更加了解学生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更加尊敬和喜爱老师。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来自偏远的山区,所以很多学生内心封闭,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敢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第一节课上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比如:电话、电子邮件、博客及 QQ号码等,在互相了解之后当这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给老师发邮件、发短信来寻求帮助,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困惑正面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但是作为《基础》课的教师就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3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属于“民考民”性质,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没有接触过汉语,大部分学生是来到大学才开始接触汉语的,一年到两年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只能满足他们的口语交流,对《基础》课中一些抽象生僻的词语和概念,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很多教师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授《基础》课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解读这个环节中来,或引经据典,或层层阐释,往往忽略了指导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最终归宿这一基本指向,脱离了学生发展的实际,看不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整体结构不完整,形成了道德教育环节的缺失。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讲纯理论,要把这些生涩的理论变成生活中他们所熟知的事物,通过这些事例,才能帮助他们理解书本内容。《基础》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把学生引进生活,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种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历亲为,在生活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本领,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验,从而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比如:每年新的学期到来时,新生们怀着兴奋喜悦的心情来到学校,可是没过两天却受到本民族同学的所谓“新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都会产生悲观失望甚至有退学的念头,当这部分受欺负的新生变成老生的时候,他们又成为了下一学年的始作俑者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得知这一现象之后,就可以把这种实例带入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得出结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实践证明,《基础》课教师只有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在人生中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收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实效。
4 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基础》课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采用和大胆尝试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的目的。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是很必要的,现代的传媒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由于教师事先就制作好了 PPT,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们不理解的词或概念就不用费时板书,这样会减少很多教学时间。教师还可以考虑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课间多媒体学习情境,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与学习有关的音频或图像资料,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放松之余也能不知不觉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我会把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剪辑下来,配合当天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给学生们播放,这样能进一步强化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过程中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在讲解“人生价值”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对知识点充分讲解的情况下布置辩题“人的命运主要是由社会还是个人决定”,然后严格按照辩论赛规则选择 8位辩手对半分成正反方,给这些同学一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指导,经过准备后,教师要主动设置辩论场景,选择主席、计时员、评委等,让他们就此辩题进行现场辩论,可能他们在辩论过程中会出现汉语表述不清、知识点运用错误等现象,教师要有心理准备,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训斥,要对辩论中的知识点进一步讲解,帮助他们全面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书本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汉语水平、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在活跃的气氛当中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5 要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化
考核是评估学习的手段,大多数学科学生成绩的考核是采取由教师根据卷面成绩评定的单一考核方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考试其间大多是拿着书本笔记死记硬背,但《基础》课程有它的特殊性,它更多的是不要求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身体力行,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点在知识层面上,而且往往是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忽视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内心信念及道德法制行为[4],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分离,甚至出现部分学生虽然考试获得高分,但平时表现不佳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本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起到教育好学生的作用。所以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变的方式,比如,开卷、闭卷、一页纸开卷、论文写作等,在评定最终成绩时要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践环节、课外作业以及道德和法制意识等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另外,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评价平时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参与评分,这一部分权重也计算在平时成绩内,这样加权出来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 50%以上的比例。实践证明,《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既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而且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6 要注重自身人格的魅力化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基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及课程承担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受教育的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表现为具有科学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热忱的爱国情感、道德榜样的体现者,是法治精神的信仰者。[5]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自己要先有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己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制观念,自己首先要为人师表,做出表率。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既要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自身也要做出表率,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自己。其次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现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属于 90后,他们的言行举止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本民族特色,教师绝对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而要心甘情愿地做蜡烛,做指引学生正确走向未来的引导者,以良好的师德成为学生乃至其他课程授课教师的榜样。把“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生之间最有力的连接点,也是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第三,教师的魅力化还体现在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自然而然会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根据授课客体的特点进行调整、改革、探索、实验,自觉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不能拿对汉族本科生的讲义去给他们讲,要重新备课,充分了解他们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有针对性地授课。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包括教师的姿态表情、性格脾气、风度气质、精神面貌等。教师得体的打扮、优美的姿态、温和的微笑、慈爱的目光、丰富的表情、文雅的谈吐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和蔼可亲、敬佩崇拜的心理效应,能心悦诚服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护新疆稳定、建设新疆的中坚力量,他们与汉族大学生在风俗习惯、出生环境、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1] 于翠红,曹建洲.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96-97.
[2] 关耳.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艺术,2009,(2):18-18.
[3] 王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40-42.
[4] 赵丽华.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1):93-96.
[5] 黄小平.教师人格魅力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影响[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