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动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0-08-15杨春梅颜秀芬
杨春梅 颜秀芬
我院内科于2006年5月开始对发病6 h内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全脑血管造影+动脉溶栓术进行治疗(简称溶栓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者,病程在6 h内,或最近4 h内明显加重(患者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且逐渐加重);年龄<75岁,无严重的心脏肝脏疾患,肾功能正常,CT无低密度灶,且排除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颅内疾患;经初步凝血相关检查无出血倾向者。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为2006年5月以来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41~69岁;对照组为2006年3月以来住院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2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160毫克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一个疗程,并常规予以营养活化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消毒局麻后以seldi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于阻塞处血管局部DSA下给尿激酶(UK)50万U,必要时再继续给25~50万单位。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6000IU皮下注射,2次/d,共3 d,并予扩容抗炎及对症治疗总共14 d。
1.3 观察指标 (1)用药前、用药期间、用药后监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2)观察牙龈、黏膜、大小便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患者肌力恢复至4级;(2)显效:患肢肌力较治疗前恢复2级以上;(3)有效:患肢肌力较治疗前恢复1级;(4)无效:治疗前后肌力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组:(18例,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7例,左侧大脑后动脉之颞枕动脉梗死1例)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5%;对照组:(25l例)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2%。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中11例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及完毕后患肢肌力逐渐提高1~2级,其中4例在注射后3~4 min失语明显改善,肌力提高2级,该4例均为发病后4 h注药,另有2例注药前肌力为1级,注药完毕后肌力为2级。
3 讨论
尿激酶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第一代溶栓药,其能直接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有强烈的水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从而溶解血栓。其不仅可在血栓近心端发挥血栓表面的纤溶作用,而且能渗透到血栓内部发挥功效[1],达到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损害而使其恢复功能。急性脑梗死若不及时治疗,病灶由小到大,症状由轻到重,有一个发展加重的过程。介入治疗导管直接插到形成血栓的血管处注射溶栓药,血栓周围溶栓药物浓度高,血管再通率高。而且溶栓药物用量少,对出凝血时间影响小,脑出血、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但介入治疗明显受到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所以要强调早期用药,最好在发病3 h内,脑组织坏死灶尚未形成,CT片上尚无病死灶可见,此时如能迅速恢复血供,可望挽救整个缺血区[2-4]。本治疗组中有2例发病后2 h、用药后半小时,言语逐渐清晰,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可以证明发病3 h内给药时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但限于目前的条件很难做到3 h内用药。本组3 h内用药3例(16.7%)经治疗后均痊愈。所以介入治疗强调(6 h内),否则缺血时间过长,超过了形态损害性缺血阈值,脑组织发生了不可逆性损伤,即使血栓溶解,血流恢复,神经细胞也不能复活,且易引起脑出血。
总之,笔者认为用UK介入治疗前,应仔细阅读CT片,严格掌握禁忌证,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通过DSA确定阻塞血管,掌握好用药时机,脑梗死治愈得到很大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57.
[2]孟家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应当个别化.中华内科杂志,1993,32:363.
[3]Brott T,Bogousslavsky J.Treatment of acute is chemic stroke.N Eng J Med,2000,343:710-722.
[4]The NINDS t-PA Stroke Study Group.Generalized efficacy of t-PA for acute stroke: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NINDS t-PA Stroke Trial.Stroke,1997,28:21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