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住院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及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2010-08-15陈文敏戚凤萍
陈文敏 戚凤萍
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病程长,加上对疾病知识缺乏,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造成机体的持续应激状态而加重病情[1]。为了减轻住院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本科对33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8月间在本科住院的70例住院患者,男36例,女34例,均神志清楚,年龄15~83岁,文化程度为初中至大学本科,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分组 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70例患者进行评定,测定患者焦虑情况,标准为<46分为正常,≥46分为焦虑,标准分越高,症状就越严重。入院后将70例患者中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重复上述的评定,比较两次评定焦虑率的差异,并对两组住院患者的遵医依从性、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1.2.2 遵医依从性评定 是指医疗措施的遵从和对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避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的遵从[2],参考郜玉珍[3]制定依从性问卷,包括四个问题,内容包括检查、方法、服药、饮食等依从性情况,每题采用25分制,最高分为100分,<25分依从性差。
1.2.3 心理干预
1.2.3.1 协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心理 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定,介绍先进仪器、医生高超医术,护理的尽心尽力,护士进行各项操作要娴熟,抢救时沉着、稳重,增强其信心,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同时向患者说明治疗不仅靠医生、护士,还要靠患者积极合作,讲述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量避免消极暗示。正确对待,采用分心法、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法[4]。用本科室已治愈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等帮助患者自觉的调整,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
1.2.3.2 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采用一对一讲解,还可以发给危重患者相关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健康教育,让其了解自己病因及相关发病机制、预后情况、治疗方法,指导正确的用药、饮食、休息,配合检查并说明其重要性。
1.2.3.3 鼓励家人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 护理人员尽可能地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共同与其家属制定治疗、检查、护理等整套方案,共同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来,指导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焦虑悲伤。应对患者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与关注。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属的亲情与关爱,以保证患者能配合治疗及按护理计划执行。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在未进行心理干预前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405,P>0.05)。在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出现焦虑者9例,对照组出现焦虑者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7.324,P <0.01)。
心理干预后住院患者遵医行为方面,干预组遵医者25例,拒绝遵医者8例,对照组遵医者17例,拒绝遵医者20例。可以看出心理干预后住院患者遵医行为改变非常明显(χ2=11.304,P<0.005)。以上结果说明心理干预后住院患者发生焦虑者少,而遵医行为改变明显提高,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护理。
3 讨论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与疾病康复有密切关系逐渐被人们认识,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干预发现干预组心理状态较入院时明显好转,干预组的遵医行为改变明显提高,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虽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十分有必要,护理人员要增加同患者的交流,并注意倾听患者的想法与感受,发挥家庭社会等支持体系各方面的工作,能极大地鼓舞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患者遵医依从性。对促进改善生存、生活质量作用良好,有助于疾病恢复,起着药物难以取代的作用。
[1]蔡花中,高危.家长心理干预提高患儿的遵医依从性促进患儿心身健康.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5,15(108):1791-1792.
[2]周水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中国医院管理,1996,15(2):37.
[3]郜玉珍,程金莲,杨志明,等.对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74-775.
[4]陈紫瀛.护理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