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

2010-08-15贺瑞兴金仲品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9期
关键词:屏障胃肠道胃肠

贺瑞兴 金仲品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肠道膜黏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健康人是以防护因子占优势与攻击因子处于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由攻击因子占优势则发病。胃肠黏膜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是由多种因素介导并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这也是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的基本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干预胃肠道疾病的效力,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就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的组成

1.1 胃肠黏膜保护因子的组成 依据胃肠黏膜细胞的解剖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由分泌入胃肠腔的成分,包括酸、碱、黏液、活性磷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抗菌成分等;②由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组成的黏膜细胞屏障[1];③由黏膜下微循环,黏膜传入感觉神经组成丰富的血管网,所以黏膜血供很丰富,能提供足够的HCO-3,胃的壁细胞每分泌1个H+,同时从细胞的基底膜释放一个HCO-3入血,维持酸碱平衡,构成屏障作用[2];④由胃肠道免疫反应系统组成,包括细胞免疫由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体液免疫主要通过免疫球蛋白A(S-IgA)与细菌、病毒结合,中和或粘附阻止病原体侵入;⑤由神经内分泌体液网络组成,主要的因素有: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二相酶包括醌还原酶(Q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4),一氧化氮(NO),胃肠肽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获得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生长抑素(SS)、胃泌素、促胰液素,主要调节细胞的合成、生长和增殖,三叶肽家族,热休克蛋白,其他激素等组成屏障;⑥由胃肠腔内微生态组成,胃肠腔内微生态平衡是发挥胃肠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是防御外来致病菌的主要屏障、

1.2 胃肠攻击因子的组成 胃肠攻击因子主要有①致胃肠溃疡的攻击因子有:胃酸pH<4的时间>6~8 h,高酸H+过度逆流,pH梯度消失,胃蛋白酶引起自身消化[3];②胃幽门螺旋杆菌(Hp)的侵袭:Hp借助黏液素在胃黏膜上繁殖,Hp可分泌多种酶与毒素,如VacA毒素、CagA毒素、脂酶、磷酸脂酶A、生物碱等,Hp可导致氧化爆发;③致化学性胃肠黏膜损伤的攻击因子有[4]:乙醇、烟、胆汁等化学性刺激物:可引起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合成、抑制环氧化酶活性,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影响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2 胃肠疾病的中医药干预

胃肠疾病的发病是胃肠黏膜攻击因子占优势所致。因此,对胃肠疾病干预的关键是增强保护因子的作用,削弱攻击因子的作用,使其逆转为保护因子占优势的动态平衡,胃肠疾病自然趋向痊愈。近年来根据中医治疗疾病“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广泛进行中医药干预胃肠疾病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

2.1 增强胃肠黏膜血流量(GMBF)胃肠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以保护血流通畅及维护能量代谢,并能中和和清除从胃腔弥散入黏膜的有害物质,促进碳酸氢盐的分泌以中和清除H+等,因此增强胃肠黏膜血流量对增强保护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5]。姚希贤[6]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以检查胃黏膜血流量,观察益气活血类方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川芎、赤芍、甘草等,治疗脾虚型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疗6周以后观察证实该方药不仅能使临床证候明显改善,而且还确能增强GMBF。另外,采用氨基比林清除法,也观察到该方可增强乙醇损伤胃肠黏膜大鼠的GMBF。另外,四逆散、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等也有相同的作用。多数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麦冬、当归、川芎、丹皮等能明显降低黏膜的血管阻力,改善肠系膜有效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液灌注,肠壁血流量加快,有利于胃肠损伤的组织修复,如溃疡的愈合和糜烂的消退等。不少破血软坚药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水蛭、桃仁等具有拮抗血凝,提高纤溶系统酶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急性胃肠坏死性炎性反应和组织创伤中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发挥明显的胃肠保护作用。

2.2 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 房殿春等[7]用实验大鼠研究发现,以健脾益气和舒肝解郁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养胃舒和温胃舒等均能加强正常大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明显增多由乙醇损伤的大鼠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而使黏液屏障增强。其中尤以参苓白术散对促进由乙醇损伤的大鼠胃黏膜模型的黏液合成和分泌效应作用非常明显,中药党参无论水煎液或乙醇提取物均可使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增多。

2.3 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氧自由基是很多胃肠道炎性反应的致病因素之一,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有不少中医方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袁耀宗等[8]报道苍脂颗粒(苍术、补骨脂、石斛、厚朴等)、养胃舒胶囊(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干姜、菟丝子、陈皮、乌梅、山楂、北沙参)和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远志、枣仁、龙眼肉等)组成。用上述中成药中的任何一种均可使大鼠胃黏膜中具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肽还原酶(GSH-PX)和非蛋白结合巯基(NPON)等显著增多清除了氧自由基,因此可防止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2.4 增强胃肠系统免疫功能 胃肠系统是人体与各类外界物质如微生物、毒素和食物等密切接触的部位之一,也是机体第一道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屏障,现已公认胃肠道的免疫系统已成为机体内最强大的免疫防御器官,其突出的特点是胃肠道特殊的免疫结构和功能组成了胃肠局部免疫系统或黏膜免疫系统[9]。

2.5 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环境 张声生等[10]提出微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与中医学理论如整体观念、阴阳学说、邪正盛衰等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从中药生地提炼而制成的双歧因子口服液,可激发体内双歧杆菌的增殖活力,在2周内即能增殖10倍以上,从而达到抑制外来有害病菌的入侵和繁殖。临床观察证实应用加味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调整作用的研究表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8%,肠道双歧杆菌水平明显升高。对于中医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结体内的严重菌群失调的患者,应用黄连解毒汤(黄连9 g、黄柏、黄芩各6 g、栀子14枚)、白头翁汤(白头翁30 g、黄芩10 g、黄连6 g、秦皮 10 g、葛根 15 g、白芍 12 g、生甘草 6 g)、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 g、黄连5 g、黄芩5 g、甘草3 g。喘甚加炙麻黄;热甚加连翘、石膏、竹叶;痰多加贝母、桔梗、半夏、桑白皮)治疗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11]。

2.6 清除Hp作用 Hp是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公认的致胃癌因素,国内人群的感染率高达10%~30%左右,因此根除Hp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前,西医的三联疗法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根除率也较高,但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副反应较大和药费较贵等制约着广泛应用。目前中医药清除Hp研究有效的疗法,已引起广泛的重视。金亚弦等[12]采用与西药对照相比研究,胃炎清胶囊在清除Hp的疗效上优于胃黏膜保护德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与奥克胶囊比较,在清除Hp的作用上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对于根除慢性浅表性胃炎Hp的感染,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中医药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的治疗是有效的,但还不能证明中医药根除Hp的疗效比西药显著。总的来看,中医药治疗Hp根除率较低,疗程较长,但优势是导致耐药菌较少,副反应少。有抑制Hp作用的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和收敛固涩等类药物为多,其中以黄连、黄柏、苦参、大黄、青黛、五倍子、三七等抑菌作用最强,若进一步加强科研设计,扩大筛选,认真组方,可能研制出更加有效的疗法,很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表现,灵活掌握,综合采用,有的以一个方面为主,再合理配伍,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在实践中,首先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贯彻理法方药的原则,抓住主证,合理组方,精心选药,证效相应,方药严谨。另一方面,也可以辨病和辨证结合,针对发病机制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认识,根据所用方药的研究实验、药理、药效学的资料和经验,参照应用,彼此借鉴,以求得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季国忠,朱人敏.胃黏膜屏障在消化性溃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2):89-90.

[2]姒健敏.关注生长因子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44-2745.

[3]杨妙芳,朱人敏.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2):91-93.

[4]钟娃,阚方巨,李庆明.急性胃黏膜病变与胃粘膜保护研究进展.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6,11(2):109-113.

[5]候晓华,蔺蓉.胃粘膜保护与胃动力.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39-2745.

[6]姚希贤.临床消化病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47.

[7]房殿春,彭志红.胃黏膜屏障功能研究概况.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48-52.

[8]袁耀宗,汤玉茗.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消化杂志,2008,27(7):435-436.

[9]周丽雅,崔荣丽,林三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36-439.

[10]张声生,杨静.胃肠道微生态学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8):3135-3138.

[11]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74.

[12]金亚弦,吴泰相.中医药根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评价.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3-5.

猜你喜欢

屏障胃肠道胃肠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一道屏障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