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婴儿气管插管的护理体会
2010-08-15冯月彩
冯月彩
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得力措施。婴儿因生理特点对气道护理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标准,护理不当易造成脱管,内脱管、痰痂阻管以及呼吸机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救治成功率,现将笔者总结1例婴儿气管插管护理经验和教训介绍如下。
1 临床案例
患儿5个月,因呛奶5min左右,入院时烦燥,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病情需要每1~2h按常规护理湿化,叩背、吸痰1次,应用呼吸机3d,停机观察1d拔管,转回儿科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严格交接 婴儿气管较短,约为成人的1/4,自声门至气管分叉处4cm,略有移位就有可能脱出气管或进入单侧肺引起通气不良,也可造成内脱管进入食边。所以严格交接导管在门齿处的刻度,发现松动及时处理。注意导管气囊充盈度,注入的气体量即能密封气道又不明显压迫气道黏膜,影响血液循环为准。其充盈度相当于充盈的静脉血管的弹性程度。
2.2 气道湿化,灵活掌握,目前对于气管湿化争议较多。有人认为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不能起到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作用,反而会引起患者强力咳嗽,生理盐水流入下呼吸道增加呼吸道感染途径。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对于术后且置管时间<48 h的患者是可行的,而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有误吸者,长期昏迷以及置管时间>48h的患者,无疑会增加阻管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成人气道湿化以3ml/次为宜,婴儿注入湿化水<1ml,此量只能引起患儿轻度咳嗽,配合叩背对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效果很好。
2.3 胸部物理疗法 叩背,新生儿实施湿化,叩背,吸痰等护理操作,其方法是:一人固定呼吸管,另一人一手托患儿头颈部,一手杯状轻叩背部3min后吸痰。叩背有手叩法,指叩法,面罩叩法3种。手叩法:五指并拢变成弓状轻叩背部,其力度要小,有轻微振动即可。指叩法为三指或四指屈曲,轻叩背部或前胸。面罩叩击时手持小儿面罩叩击背部。肺气肿、咳血,移动性肋骨骨折、禁止用胸部物理疗法。我认为叩背时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可缺少的治疗护理措施。
2.4 婴儿吸痰的差异 婴儿迷走神经张力高,吸痰时间过长或吸痰管插入过深刺激迷走神经,可致心率减慢或呼吸暂停、深部吸痰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应提倡表浅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以不超过气管总长度1cm为宜。吸痰之前必须进行氧储备(一般情况下机体几乎没有储备氧的能力,若吸入100%纯氧,机体的储备量可明显增加,尤其肺的氧储备,即使8 min不通气,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缺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0S/次,吸痰间隔时间1~4h,视患儿疾病状态以及疾病对呼吸道分泌的影响而有人认为对出生后前72h的气管插管患儿,吸痰频率由6h一次延至12h一次的气道分泌物无明显差异,喂奶后30min内及血气捡查前30min暂停吸痰。
气管护理是危重患儿重要的护理内容,护理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死存亡。经过总结经验,我们在气道护理中实施湿化,叩背,吸痰的连贯性操作,即注入湿化水0.5~1.0ml,叩背3~5min后吸痰。此方法将3项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分割进行的弊端,使气道充分湿润,咳嗽排痰,吸痰彻底,少有痰液滞留呼吸道,明显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