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贲门癌、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0-08-15张秀萍
张秀萍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心胸外科共收治食管癌、肺癌、贲门癌手术485例,其中145例发生心律失常,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5例,女200例,男285例,32~86岁,平均59岁。术前有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0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房颤3例。心血管史35例,高血压7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
2 原因分析及护理
2.1 年龄 本组年龄>50岁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50岁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者较正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术前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肌肥厚,耗氧量增加,易发生心肌缺血,增加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老年患者由于术后麻醉、疼痛、咳嗽无力所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排痰不畅,痰液黏稠而阻塞小气道,易引起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反应性差,肺部感染症状多不明显,所以应早期发现并治疗肺部感染,防止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患者术毕回监护室,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如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监护至少72 h,详细记录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类型,通过观察发现,术后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者多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少见。
2.2 手术方式、方法、范围、时间 食管癌、贲门癌、肺癌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切除范围决定心脏神经损伤程度,迷走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导致心律失常。颈部吻合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弓下吻合术明显增高,这与颈部吻合手术患者创伤大,渗液多、迷走神经高位切除致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所以要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防止胃膨胀后压迫心脏引起心律失常。行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术,因为全肺切除术对肺功能损伤和右心功能影响大。特别是对心脏长时间的挤压均可增加术后心律失常。
2.3 缺氧 老年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多处于代偿边缘状态,术后胸部生理改变,胸廓顺应性差,术后组织耗氧量较正常增加50%,易造成缺氧。另外,患者多出现呼吸动力不足、咳痰无力,导致CO2潴留,缺氧加重。缺氧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胸腔压力增高,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自律性、应激性、传导性增强,引起心律失常;呼吸节律的改变牵拉感受器,可能会间接引起心律失常。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术后缺氧的关键,术后SpO2监测,清醒后生命体征稳定即给与半卧位,每2 h协助翻身、扣背,雾化吸入4次/d,使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促进肺复张,对咳痰效果差的患者,可进行吸痰。
2.4 应激性激素分泌 本组术后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术后第1、2天,可能与术后血浆肾上腺素含量突然升高,各组织器官代谢旺盛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自律性增强有关。有学者发现,胸部肿瘤术中肾上腺素开始升高,术后第4天基本恢复正常。
2.5 水电解质紊乱 大多数患者都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体液中的钾、钠、钙、镁等对心肌的膜电位及动作电位有很大影响,故水电解质紊乱易引起心律失常。因此术前应加强营养,对体质较差的患者,可按每日生理需要量补充水电解质、脂肪乳、氨基酸等,均衡补液,定期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或血浆增强机体的耐受力,促进术后的恢复;术后通过营养管鼻饲、空肠造瘘管、静脉营养等维持患者营养。对于肺部手术后的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即可开始进食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若患者进食后无任何不适可改为普食,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以保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2.6 术后疼痛、高热 术后疼痛、高热可诱发心律失常,作者对术后患者有效使用自控镇痛泵或镇痛药,如杜冷丁、曲马多、强痛定等及时缓解疼痛。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体温超过38.0℃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