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3例临床探讨
2010-08-15孜维地古丽
孜维地古丽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科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5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患者中男23例,女30例。年龄1~11岁。病程1.5个月~2年。诱因:上呼吸道感染38例,吸入冷空气者11例;剧烈运动后诱发者3例,蚊虫叮咬者1例。发病季节:春季35例,秋季6例,冬季11例,夏季1例。53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咳嗽,其中刺激性干咳49例,咳浆液性或黏液性痰4例;运动后加重30例,吸入冷空气加重33例。伴胸痛31例,咽喉部不适36例,胸闷及气闭感32例,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35例,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少数有干鸣音,X线检查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1.2 诊断标准 ①无明显诱因持续性咳嗽达2个月以上,运动、冷空气及上呼吸道感染会诱发其加重;②组胺或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③抗生素和化痰止咳药治疗无效,用支气管解痉药或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有效;④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胸片正常,肺通气功能正常(非咳嗽发作期),五官检查未发现异常;⑤既往无胃、食管反流史。
1.3 治疗方法 53例患者根据诱因及临床表现选择性给予:息斯敏0.2 mg/(kg·d),1次/d口服;舒喘灵:<6岁,1~2.4 mg,3次/d;>6岁,2~2.4 mg,3次/d。酮替芬:<6岁,0.25~0.5 mg,2次/d;>6岁,0.5~1 mg,2次/d。同时给予布地奈德(100~200 μg,3次/d)吸入;以呼吸道感染为诱因者适当加用抗生素。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咳嗽完全消失;有效:咳嗽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减轻或加重。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改善,其中显效43例,占81.13%;有效10例,占18.87%;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2.2 不良反应 本组有2例有轻度嗜睡表现,1例有轻度胃肠道反应,但均未发现影响继续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咳嗽变易性哮喘又称小儿过敏性咳嗽或咳嗽型哮喘,属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为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其病理生理都存在持续性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其临床特点为小儿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有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步、哭闹或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无喘息症状,无哮鸣音;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咳嗽迅速消失;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肺功能测定有气道阻力增高[1]。该病有两个重要发病因素,一是过敏性因素,该病患儿大多具有特应性体质,容易对周围环境中的尘埃、螨、冷空气、病毒、细菌、霉菌等产生过敏,表现为气道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故抗过敏是治疗该病的一个重要环节。酮替芬为一疗效确切的抗过敏老药,其特点是兼具很强的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的作用,其不仅抑制支气管周围黏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而且也抑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具有很能强的抗过敏作用;二是感染因素,由于小儿抵抗力低下,容易受病毒、细菌等入侵而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哮喘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发作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诱发,故在治疗时应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但其主要治疗措施还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或抗过敏药物,如舒喘灵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驰;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释放炎性介质;减少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酞胆碱的释放;增加气道黏膜纤毛消除能力,促进排痰作用。酮替芬具有很强的组胺H1,也抑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产生很强的抗过敏反应作用[2];息斯敏为新型H,受体拮抗剂,作用强而持久,无中枢抑制作用,服药4~8 h内达最高组织浓度,一次服药后其抑制过敏反应作用可维持24 h,所以服药1次/d即可。本药不仅能拮抗组胺,近年发现还有抗气道炎症的作用。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也备受重视,作者采取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100%,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何爱凤.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1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2001,21(3):31.
[2]Zambrano JC,Carper HT,Rakes CP,et al.Experimental rhinovirus challenges in adults with mild asthma:response to infection in relation to lgE.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1(5):100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