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2010-08-15刘柳玲曾文涓唐姣燕
刘柳玲 曾文涓 唐姣燕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高发期是每年的5至7月,多发于3~7岁的儿童。今年的手足口病主要是由EV71型病毒引起,重症病例多。今年我巿的高发期提前至4~5月,主要和南方的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1957年Robinson等首先报道[1],2010年3~6月我科共收治215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5例,女90例,年龄5个月~7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肛周出现丘疱疹。手部皮疹多在手心,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数蔓延至膝部,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后不留痕迹,皮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出现,极少数病例不出现皮疹,易导致漏诊。215例病例,其中1例病例不出现皮疹,其前期症状只表现为发热和呕吐。体温多在37℃ ~40℃。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效果均明显好转,住院时间平均7 d。196例为轻症病例在我科住院,19例为重症病例出现并发症,因条件限制转儿科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重症病例。
2.1.1 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每4 h测一次体温,如患儿发烧随时测量体温。38.5℃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多饮水等措施。38.5℃以上,使用布洛芬混悬口服液口服,或者小儿退热栓塞肛。重症病例体温大多数有持续不退高烧。
2.1.2 血糖的监测 在应激状态下,重症病例有血糖增高的倾向。监测好患儿空腹血糖或者随机血糖。协助做好其他各项辅助检查。
2.1.3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因重症病例可有无菌性脑炎或者病毒性脑炎的出现,可引起呕吐。呕吐应注意鉴别呕吐的类型。无菌性脑炎或者病毒性脑炎引起的呕吐是不仅是餐后吐,空腹也有呕吐。观察患儿的四肢有无抖动;有无坐立、站立不稳;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重症病例可出现四肢冰凉。
2.2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要用5%碘伏消毒双手2~3 min。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煮沸消毒20 min后使用。被褥等采用日光暴晒2 h。
2.3 鼓励患儿多饮食及饮水 患儿往往有口腔疱疹,引起疼痛,进食后加剧,导致患儿饮食饮水量减少。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对于拒绝饭、面类饮食者,按需给予患儿喜爱的食物,如奶类。
2.4 口腔护理 多数患儿口腔有疱疹,给予蜂蜜含漱,或者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混合物涂擦溃疡面,促进溃疡愈合。每次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
2.5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对汗湿的衣物要及时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只需保持皮损部的清洁。196例轻症病例,皮疹部都没有使用抗生素软膏涂擦,没有1例皮疹部发生感染。
2.6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家庭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2.7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今年的手足口病,疫情重,重症病例比往年增多,同时媒体报道较多,造成家属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这时,给予家属正面的消息,并告之:手足口是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的病例属轻症病例,都能治愈。
3 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快、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2]。对患儿的护理重点是及时巡视,严密观察患儿的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加强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和血糖的监测。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表现,做好基础护理,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工作,使患儿预后良好。
[1]Robinson CR.Report of outbreak of febrile illness with pharyngeal lesions and axanthem.
[2]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