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膜穿刺和正负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6例分析

2010-08-15梁辉陈群蓉徐伟莲黄西萍王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1期
关键词:抽液鼓室外耳道

梁辉 陈群蓉 徐伟莲 黄西萍 王华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是耳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但发病机制复杂,而且治疗方法也较多而繁杂,疗效也呈现多种结果。如果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如单纯用药、单纯经鼓室穿刺),则往往效果差、易复发;如果再对反复发作者采取鼓膜切开置管,又因手术复杂、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故效果也不理想,患者也不愿意配合。因此,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仍然有很大的治疗方法创新的空间。我院耳鼻喉科在专题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专门统计了从2007~2010年4年间的治疗统计数据,其中,对86例患者,采用鼓膜穿刺引液,鼓室加压注药,结合负压吸引方法,结果疗效比较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泌性中耳炎86例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4~65岁,平均45岁;右耳16例,左耳20例,双耳50例,病程3周~5个月;全部病例均有患耳听力下降或耳憋胀、耳闷、耳鸣等症状的主诉。检查:患耳鼓膜呈蜡黄色,局部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孔均愈合。全部病例纯音测听平均气骨导差25~45 dB,鼓室压图“B”型(23例)或“C”型(7例),声反射均消失,鼻咽部检查无明显异常。其中有鼻腔鼻窦疾病22例,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史31例,诱因不明33例。

用256 Hz音叉检查,86例均呈传导性聋,骨导偏向试验明显偏向患侧或病变较重的一侧,全部病例常规电测听检查,骨导正常65例,骨导下降21例,气骨导差距在10~35 dB,鼓膜抽液后气导上升12~25 dB。鼓膜形态:蜡状5耳,蜡加内陷52耳,粉红色2耳,粉红色加内陷12耳,灰蓝色3耳,以内陷为主12耳。穿刺液性状:淡液体或稍带黏性49例,咖啡色液体4例,黏稠性液体22例,胶冻状物1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鼓膜穿刺 常规耳廓及外耳道碘伏清洁消毒,1%地卡因液棉片鼓膜表面麻醉10 min。鼓膜表面用磨短针尖斜面、弯曲130°的长9号针头,于鼓膜前下象限(鼓膜下或后下方)进针刺入鼓室,回抽有渗出液后拔出穿刺针。再用橄榄头塞紧外耳道口,外接玻璃管,接电动吸引器,间断吸引约10~20 s,当最高负压达40 kPa,有血性渗液者停止吸引,取下吸引头,重新外耳道消毒。

1.2.2 鼓室药物正压灌洗 将地塞米松5 mg加少许肾上腺素,如分泌物黏稠加α-糜蛋白酶1支,从穿刺孔注入鼓室,或直接注入外耳道,鼓室分泌物黏稠者侧卧15 min,用消毒鼓气耳镜在外耳道加压,使药液进入鼓室,并冲开咽鼓管从鼻咽部流出。

1.2.3 负压吸引 将鼓气耳镜连接电动吸引器置于外耳道。为增加密封效果,可在耳镜管端加一胶圈。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程度,缓慢加大负压吸引力,负压控制在550 mm Hg以内。若鼓室分泌物为胶冻状,则需要扩大穿刺孔或适度切开鼓膜,以吸出鼓室内黏稠物至外耳道,再从外耳道将这些黏稠物吸尽。

1.2.4 鼓室置管 病因一时不能解除或反复抽液体3次以上者置管。

1.2.5 病灶清除 在86例中,穿刺抽液加药物正压灌洗21例,穿刺抽液加负压吸引再加药物正压灌洗65例。总体上属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1.2.6 药物治疗 86例均常规口服头孢拉定胶囊0.5 g/次,3 次/d、通窍鼻炎颗粒0.9 g/次,3 次/d,持续 3 ~6 d,急性病例常规口服强的松300 g,1次/d,连用4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语频听力恢复,达到发病前的听力水平,鼓膜正常,鼓室导抗图恢复至“A”型;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语频听力提高10~15 dB,但尚未达到正常,鼓室导抗图为“B”转“C”型,或“C”转“A”型;无效:听力无提高,症状改善不明显,声导抗图无改变。

2 结果

经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语频听力恢复,0.25~2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随诊1年未复发,第一次随访发现有52例痊愈,达60.46%,第二次随访有16例,占18.60%,总治愈率达到78.6%。总的来看,单耳治愈109耳,治愈率80.15%;听力没有提高,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无效的达18例(20.2%),无效27耳(19.8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中耳积液,听力下降,是临床常见多见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治疗效果好,如果延误治疗,就有可能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1]。这就特别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本组86例136耳,鼓膜活动幅度都有明显减退,有明显的鼓膜色泽改变的达80%以上,其中,70%的病例有鼓膜内陷征者。显然,鼓膜活动幅度减退、鼓膜色泽改变和鼓膜内陷是本病的主要体征。

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已开始从传统的仅注重咽鼓管的通畅引流,扩大到整体中耳黏膜病理状态的纠正,从单纯解除鼻及鼻咽部梗阻扩大到整个上呼吸道病理过程的治疗[2]。而只有准确诊断病况,才有利于正确处理中耳黏膜病理状态。鼓膜穿刺诊断方法好,能比较精确地测出病况,熟练把握鼓膜穿刺技巧可以提高确诊率。在操作过程中,当针刺鼓室后抽不到液体或阻力大的时候,可适度加大负压,缓慢推出,在针尖离开穿刺孔瞬间有黏稠物与之相连即可确诊。

一般鼓膜穿刺抽液后,穿刺孔的闭合时间为1~3 d,在咽鼓管功能尚未恢复时常再次出现积液。如果在鼓膜穿刺后第二天实施高负压吸引,就可以使鼓膜穿刺孔延期愈合,这就起到鼓室置管的作用。这是追加高负压吸引方法的效用。本治疗方法的疗效是显著的,即既能延长鼓膜针刺孔的闭合时间,等于给鼓室置管引流,又能克服置管未能完全引流或有堵塞的缺点,有效解除鼓室负压,有利于中耳黏膜的换气。而再加上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灌洗,有利于稀释鼓室内分泌物,减轻中耳及咽鼓管黏膜水肿,有利于功能的恢复[3]。

据实验证明,最高负压达80 kPa时对前庭窗、圆窗膜、听小骨及内耳迷路无损害,未发生任何并发症[4]。本治疗方法采用40 kPa负压吸引治疗,治疗中观察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耳痛、头晕等不适感,但属于可耐受范围,治疗结束后休息片刻即可缓解,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渗出液明显增多和感染者,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缩短了病程,避免形成慢性病变,患者易于接受,鼓室穿刺后鼓室加压注药和负压吸引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且方法简便易于实施,基层医院很适用,值得进一步总结和临床推广。

[1]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435.

[2]余怀生,王学林,谢朝峰,等.鼓室冲洗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04,(34):23.

[3]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等.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0):466-466.

[4]秦庭权.慢性化脓性中炎高负压疗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7,(22):169.

猜你喜欢

抽液鼓室外耳道
某CO2+O2地浸采铀场抽液钻孔氡浓度与释放量的估算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耳朵进水了,三个方法巧解决
肋骨超声显像在胸腔积液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复合式胸腔穿刺针在结核性脓胸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胸腔穿刺置管术对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分析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