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2010-08-15刘玉静
刘玉静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免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病程长,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死亡率高,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护理质量对本病的转归有着重要影响。现根据临床实践,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护理要点: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与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引起机体各器官、组织广泛充血、初学、血浆渗出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伴有变性和坏死。整个病程分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及各期的主要矛盾,抓住要点,照顾全面,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关键。
1 发热期的护理
1.1 患者往往在本期出现较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倾向,特别在发热末期,活动增加可导致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为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应做过仔细的思想工作,以增加其信心取得其合作。
1.2 高热患者可给予头部冷敷、避免急剧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及随便服用解热药,以免打乱热型给诊断带来因难及加重皮肤出血。同时,题为逐降常可使低血压期提前几症状加重。
1.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尿量的变化及休克前期症状。一般每日测体温、脉搏、血压4~6次,每24 h总结尿量。在发热末期,即第4~6病日,尤其在体温下降时,应特别提高警惕,每30 min~1 h测脉搏、血压1次,并几率每小时尿量,如发现收缩压低于90 mm Hg,脉压<30 mm Hg,脉搏在100次/min以上,尿量每小时少于25 ml,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则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使处理。注意皮肤出血情况及排泄物,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改变,尽量减少因治疗、护理不当之出血,如测血时袖带不可压迫太久;在不影响治疗及药物作用的情况下,将注射时间尽量集中,减少注射、穿刺次数,并注意更换部位,做到有计划使用和保护血管。
2 低血压期的护理
根据本期病理特点,治疗原则是迅速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尽快逆转休克,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护理工作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1 保证静脉通道畅通,以达到多量、快速出入液体,要求100滴/min以上。
2.2 密切观察收缩压、脉压差、脉搏、尿量及皮肤温、湿度、颜色的变化及颈外静脉的充盈度(有条件者测中心静脉压),以绝对输液速度。如果收缩压低于90 mm Hg,脉压差<30 mm Hg,脉搏100次/min上,尿量每小时少于25 ml,患者皮肤苍白、发绀或出现斑状阴影,四肢皮肤湿冷,颈静脉充盈不良(中心静脉压在10 mm Hg以下),则输液速度应快,必要时可直接静脉推注或两条静脉同时输入。但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是多脏器损害,有时往往低血压期,少尿期同时发生,因此在多量,快速树叶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尿量情况。若连续输平衡盐液2000 ml后,血压、脉压、脉搏、皮肤情况及颈静脉充盈度明显改善,而尿量每小时仍在20 ml以下,则应立即通知医生,考虑限制输入量,防止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3 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呕吐排泄物的情况。
3 少尿期的护理
此期由于肾实质器质性改变,以及代谢产物如钾,含氮物质,酸性物质等不能排出,在体内聚集而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同时,损害的肾脏产生过多的升压素,使血压上升,因此,护理工作应该注意;
3.1 准确记录出入量、每12 h作出入量小结。
3.2 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预防急性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24 h补液量应计划分配输入。
3.2.1 密切观察高血钾症之先期症状及防止颅内出血的发生,高血钾症是本期钾代谢失调的主要表现,开始时,常缺乏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当出现循环聚停,可致患者突然死亡。故在此期内应密切注意与高血钾症有关的症状,当发现患者神志改变,烦躁不安、呼吸浅快、心动缓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以及四肢肌肉麻木无力或出现软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本期患者血压增高,出血倾向严重,加有尿毒症易发生颅内出血。故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的改变,严防头部碰击及坠床。
3.2.2 多尿期的护理,本期患者代谢紊乱和内环境失调仍十分突出,心肾功能未完全恢复,氮质血症、出血倾向仍然存在,机体衰竭,易发生危机生命之并发症。护理工作中应注意①能进食的患者,应尽量鼓励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钾饮食、由口摄入仍感不足时则由静脉输液补充;②患者自发热到多尿期,由于长期输液,有时产生静脉炎或栓塞性脉管炎,给补液带来困难。此时应准确记录出入量,以协助医生正确估计输入液量,并尽一切可能,利用各条可利用指静脉,以保证患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3.2.3 恢复期的护理,由于本病病程长、症状重、全身脏器受累,当患者由发热期到恢复期、机体多已十分衰竭,尤以重症者更甚,故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部分患者还可能留下无力、尿频、头痛、手颤等后遗症。因此,对此期患者仍需加强护理。①以休息为主,视机体情况适当增加活动度,避免发生意外;②注意增加营养,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