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40例临床分析
2010-08-15李树英娄佰玲
李树英 娄佰玲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新生儿脐炎、皮肤感染、新生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等所致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困难,病死率高,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多[1]。本文旨在探讨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现将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2例,1~3个月29例,3个月以上至6个月9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36例,呕吐16例,其中喷射性呕吐10例.头痛5例,哭闹烦躁11例,抽搐26例,神志改变15例,精神萎靡19例,前囱膨隆17例/40例,颈抵抗9例,瞳孔不等大2例,病理反射阳性9例,并有咳嗽12例,腹泻9例.中耳炎6例,其他感染症状4例。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3.9~28.8)×109/L,中性粒细胞为0.625~0.901。40例全部进行脑脊液检查:外观无色透明11例,混浊10例,淡黄色19例。潘氏试验阳性25例,弱阳性3例。细胞数均升高,为(50~8600)×106/L,多核细胞数占0.40~0.80。脑脊液糖减少33例,为0.28~2.25 mmol/L,氯化物降低5例,为90~l06 mmol/L,但无糖、氯化物同时降低的病例。对脑脊液改变不典型者,及时复查脑脊液、做结核菌素(PPD)试验、摄胸片等进一步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本组脑脊液培养20例,仅1例阳性,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血培养11例,阳性3例,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中1例与脑脊液培养结果一致),1例为不动杆菌。胸片检查15例,6例有支气管肺炎的改变。头颅CT平扫检查12例,均未见异常。
1.4 诊断标准 ①具有新生儿感染的临床表现;②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30个/mm3,其中以多核白细胞为主,蛋白定性试验强阳性,五管糖试验阴性或脑脊液涂片及细菌培养有菌[2];③脑脊液阴性或细菌培养阴性,但有前驱感染史,有高颅压临床表现,排除颅内出血等其他高颅压病变应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治疗并严密观察。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适用头孢哌酮钠100~200 mg/(kg·d)加苯唑青霉素钠50~100 mg/(kg·d)或头孢噻肟钠100~200 mg/(kg·d)加苯唑青霉素钠50~10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根据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结果及治疗效果随时调整抗生素。3例患儿应用上述治疗无效改用头孢三嗪40~8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有效。疗程:抗生素静脉滴注到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常规及培养均正常后改为肌内注射到口服,治疗期间抗生素剂量不变,一般疗程3~4周[3]。治疗中辅以脱水、止惊、支持等对症处理,其中足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常应用地塞米松0.5~1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
2.2 结果 4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愈31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6例。
3 讨论
3.1 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 由于其前囱、颅缝未闭,对颅内压增高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因而疾病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不明显,也很少出现脑膜刺激征,故早期往往不易诊断。当遇小婴儿不明原因出现发热、嗜睡、反应差、双眼凝视、惊厥,或有前囱紧张或饱满等,应疑及本病,进行脑脊液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多可及早明确诊断。而对小婴儿化脑进行头颅CT平扫检查,较少阳性发现,对诊断帮助不大。
脑膜炎通常是由菌血症发展而来。在小婴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对感染的局限能力差,因而呼吸道、肠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感染,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或脑膜炎等。所以,在小的婴儿,不应当仅局限于某一个诊断,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查体,及时进行相关的检验、检查,才能做到诊断全面、及时、准确,利于治疗。
3.2 多年来,治疗小婴儿化脑多采用氨节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或大剂量青霉素联合氯霉素,由于庆大霉素、氯霉素的毒副作用较大,临床疗效欠佳,我们单用头抱曲松治疗,10例取得较好疗效,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总之,化脑一经确诊,即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毒性小、脑脊液内浓度高的抗生素,并且必须足量、足疗程给药,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1]万容,冯慕仁.小儿104例化脓性脑膜炎诊断体会.贵州医药,2004,6:35.
[2]李婷,周红亚.118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5,5:14.
[3]李先斌,赖源,黄彩芝,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