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诗歌鉴赏教学的误区
2010-08-15陈志英付立敏
陈志英 付立敏
走出诗歌鉴赏教学的误区
陈志英 付立敏
1 前言
鉴赏题是高考语文必考题,且分值有增加的趋势。诗歌鉴赏题教学由原来的对选项特征的辨认,发展到现在的侧重诗歌的外部参照(如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和表达技巧的较好运用。但笔者认为:现在的诗歌鉴赏教学过于看重诗歌外部参照和表达技巧,而忽视对诗歌内容本身的分析与整合。这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读诗直接接触的就是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那么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要务,当为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整合,而非外部参照和所用表达技巧的分析。诗歌形象包括哪些呢?主要包括人、事、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抒发的感情和阐明的道理。该怎样对诗歌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整合呢?
2 析题
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为背景,“山村”为特定的地点,“过山村”为事件;“雨过山村”整合可以推断,本诗当写作者在雨中走过山村的见闻及感受。
3 内容分析
主要分析诗歌中的“人、事、意象”,划定诗歌题材,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阐明的道理。
3.1 析人 诗歌中有些形象就是诗人自己,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鉴赏诗歌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盛唐之时,国势强大,当时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反映,表现出的主旨大都是气势雄浑、壮志凌云、勇敢豪迈、一往无前。即使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写壮丽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另外还有王维、高适、岑参等。中晚唐国势渐衰,诗中多写民生疾苦,边塞诗中也多是写征战之苦、思家之切,虽然人们也保持高昂向上的基调,但免不了夹杂些悲壮、惋切,如陈陶的《陇西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宋朝的诗歌和唐朝诗歌也有很大不同。宋朝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的《书愤》、范仲淹的《渔家傲》。
3.2 析意象 意象是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对鉴赏诗歌大有裨益。
1)送友惜别诗,常用意象有夕阳、长亭、柳岸、南浦、阳关曲等,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大多是离别的依恋伤悲。
2)羁旅怀乡诗,常用意象有月、杜鹃、孤雁、落日、浮云等,或描写行旅的艰苦,或抒写对故乡家人的思念。
3)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有五柳、东篱、菊等,或寄寓诗人的感悟情感,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流露出隐逸避世等思想。
4)边塞征战诗,常用意象有表明地点环境的长城、楼兰、大漠、长河、关山、胡天、风、雪等,表明与战争有关的烽火、长烟、鼓、鞍、剑、战马等,表明乐器的羌笛、琵琶、角等。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有的写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有的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5)咏史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古楼、古台、古战场、古人、古事等,或作冷静、理性思考,或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
6)托物言志诗,单纯写一意象,多为咏物诗,既然咏物,诗中必要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再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或写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理想,或写人生哲理,或写个人一时所见所感。
另外,还有象征精神品质的松、竹、梅、莲花、香草,象征爱情的连理枝、比翼鸟、鸳鸯,体现节日、时令的赏菊、登高、插茱萸、看桂花、踏青、禁火、食冷食,象征时光流逝、伤感愁苦的流水、落花等。
把握这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对鉴赏古诗有很大帮助。但需注意由于诗人的写作背景不同,同一物象会有不同的意象象征意义。如同是写梅,陆游发出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与坚贞;毛泽东表现的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与豁达;宋代诗人林逋则写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清高与孤傲。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并不否定诗歌外部参照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对解题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对诗歌内容本身的分析是诗歌鉴赏教学出发点,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二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0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