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探讨
2010-08-15梁帆
梁帆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探讨
梁帆
10.3969/j.issn.1671-489X.2010.07.198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的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因此,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科学地运用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对初中物理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等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形成探究任务的驱动。
情景引入,顾名思义是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入手段。其最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利用情景引入,不但具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还应具备另一重要的功能让学生在趣味的、未知原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对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这正是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案例一:“压强”的活动情景引入
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个女生帮忙钉木板,教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学生笑话教师“无知”。结果相同时间内,女生钉好了,但男生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教师及时抓住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师:“起初大家认为男同学会毫无疑问地胜出这个比赛,主要原因是基于什么考虑?”。生:“男生力气大!”师:“也就是说,压力的作用效果,从大家常识来看是与什么有关系?”生:“力的大小!”最后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2个同学所用的钉。教师提问:“男生说‘不公平’,是因为他用了哪口钉?”引发学生对铁钉的观察。教师因势利导“压力的作用效果,除了普遍认为与压力大小有关系之外,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观察,学生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案例二:“研究电磁铁”的视频情景引入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在学生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后,了解电磁铁的概念后。利用视频情景引入:电影《透明人》的片段——女主角拆下铁门内侧的铁把手,利用心脏起搏器的直流电源等工具自制成一个粗陋的电磁铁把铁门外侧的铁栓吸住并拉开,成功进行自救的全程。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已表现出制作电磁铁的强烈欲望。教师设置问题:“根据电影中提供逃生时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物理上的问题?”学生能围绕电磁铁提出问题“主角用什么打开铁栓?”等。再设置问题“你认为要制作一个电磁铁,你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在视频情景中得到提示,从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合理的回答。情景的引入还可以运用图片、漫画等手段引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发了2个思考。
思考一:“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的回答不少是“是”“不是”“对”“错”等,缺乏主观思考,进行解释的回答。而这样“满堂问”课堂中所设的提问往往是乏乏而问,教师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思考二: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提出一个研讨问题:“当学生导而不发的时候,怎么办?”学生导而不发有多方面原因。而其中之一是:所提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实际能力,因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导而不能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基础,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案例三: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在“电动机”一节中,教师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演示实验的处理如下:教师在演示实验后,得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的其他特点,教师:“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上台的第一位学生操作是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
[1]郑长龙,林长春,陈耀亭.日本理科教育发展史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5)
[2]彭蜀晋,陈耀亭,等.编译.现代理科教育的进展与课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J].物理教学探讨,2002(2)
[4]廖伯琴.新课程标准下《物理》(8年级)教材的特色[J].物理教学探讨,2002(1)
甘肃省秦安县王甫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