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2010-08-15周开明杨碧群
周开明 杨碧群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造成的心血管急症,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严密观察病情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成功率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1 临床症状
以疼痛为首先出现,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恐惧,有频死感。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2 护理要点
2.1 绝对卧床休息 尤其是梗死后24 h绝对不能翻动患者。骶尾部放置气圈,红花酒精按摩1次/4 h。禁止会客。保持室内安静,温湿度适宜,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在60%~70%。2周内一切生活起居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卧床期间,易发生消化功能失调,便秘,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下肢血栓形成,诱发褥疮。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导致坠积性肺炎。要求病床保护平整,受压部位按摩,帮助排痰。病情允许时协助翻身,被动运动。
2.2 氧气吸入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缓解心绞痛,避免梗死范围扩大,是AMI治疗和护理上的重要环节,常用鼻导管或鼻塞给氧,流量应根据病程调节。第1周高流量持续或间隙吸氧1~2 L/min。给氧导管每24 h更换1次。
2.3 建立静脉通道 在用升压药时,若液外漏,除更换输液部位外,局部用0.5%~1%普鲁卡因或酚妥拉明封闭,防止皮肤坏死。通常滴速为 15~20滴/min,24 h输液量为1500 ml。
2.4 饮食调节 低脂肪、低蛋白、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含量,清淡易消化饮食是AMI患者公认的恰当膳食。第1周内给流质或半流质,应给摄入总热量的一半,1周后给半流质或软食,心衰者限制钠盐的摄入。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多食水果、蔬菜类,少食刺激食物,禁烟酒。
2.5 大小便的护理 指导患者床上解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不当,防止因腹压急剧升高,致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引发意外,入院24 h内酌情服用缓泻剂,次日给开塞露,也可作少量低压油灌肠。饮食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中老年男性在使用莨菪药物时易致尿潴留,可作下腹部按摩,热敷,或导尿处理。
2.6 生命体征的监测 AMI或疑诊AMI的患者,至少严密观察生命体征72 h。每4 h测体温1次。每小时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心电图每24 h描记1次,必要时监测记录,有并发症者应延长生命体征的监测。
2.7 胸痛的观察处理 加大吸氧量有止痛效果,持续给氧5~6 L/min,缓解后逐渐减至3~4L/min。用强效镇痛剂,应注意观察有无对呼吸、循环的副反应。
2.8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起病1周内,尤其是在病后24~48 h。观察病情变化应注意血压、脉搏的监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若血压下降20%,有可能会发生休克;②急性左心衰竭:注意克服诱因,输液过快过量、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激动均是诱因。护理中应抬高床头,取坐位、半坐位,氧气湿化瓶加50%乙醇,有利于肺水肿的治疗;③心律失常:病后3~7 h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聚停,均是主要致死原因。监测心率尤为重要。应准备各种纠正心律失常药品。做好除颤起搏准备及发生心脏聚停时复苏药的使用。
2.9 加强心理护理 AMI为突发疾病,患者不仅身体感觉痛苦,精神上也难接受这一现实,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护理应操作轻柔,动作敏捷,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主动了解患者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性,用疏导、劝慰法做好心理护理。
2.10 溶栓治疗中的护理问题 溶栓对早期恢复冠脉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可起积极作用,并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监护关键是:①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源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呈低血压状态;②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③加强预防感染。
3 健康指导
①戒烟戒酒;②饮食清淡,少量多餐,勿过饱;③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要善于克制,不要过于激动;④定时复查心电图;⑤心绞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氧气吸入2~4 L/min,并用硝酸甘油片1片舌下含化,如持续时间较长,及时与医院联系;⑥建立安全卡片,特别是口袋内注明姓名、年龄、住址、所患疾病及一般急救措施;⑦活动适宜,避免过劳,以不引起心慌、胸闷等为宜,如练气功、养花、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