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本是同根生,一边学来一边问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010-08-15应丽敏
◆应丽敏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中)
学问本是同根生,一边学来一边问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应丽敏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中)
学问本是同根生,缠绵牵连互为命。如何一刀分清楚,一边学来一边问。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阐述了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措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科学 培养 提出问题 能力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三种现状
1.学生不敢提问题
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当我们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以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后,更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而大人往往以“你长大后会知道的”、“你哪来这么多为什么”来敷衍,导致这些好奇心很难得到满足。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渐渐地被扼杀了,慢慢地就不敢提出问题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败笔。
我们的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除了早期家庭教育对提问能力的扼杀外,更多的学生不敢大胆质疑课本、参考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刚产生疑问,因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浅显无深度,因担心被其他同学或教师耻笑而不敢提。
2.学生不愿意提问题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不仅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在应试教育气息浓厚的今天,学生没有对课本和一些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时间。漫游在题海的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解答课本和试卷中的科学问题就可以了,自己遇到的科学问题已经够多的了,再提出科学问题,不是自寻烦恼,浪费时间吗?更重要的是,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回答得很热闹,一堂课下来,恰恰没有让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提问题的习惯,什么问题都不愿提,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了。
3.学生不会提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问题的是学生,因此,提问者理应是学生。但在现实中的学生却不会提问题,既使提,也只是“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老师,这样做对不对?”之类的判断性的问题。会不会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意义,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而当前学生的这一能力恰恰很薄弱。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几点措施
1.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逆向思维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样?思路与方法又会怎样?由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发光和发热,那么能发光和发热的一定是化学反应吗?”
“酸和碱反应生成了盐和水,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物就一定是酸和碱吗?”
“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那么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
(2)联系实际法
科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汽”哪来的?冬天说话时嘴巴前的“白汽”哪来的?烧开水时壶嘴的“白汽”哪来的?冬天教室内窗户上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水珠到底在哪一侧……在最初阶段,不必过多地追求“高质量”的科学问题,只需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试着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真正要解决它时可能要用到许多高深的科学知识,但正是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断探索问题、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做一道题后,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提倡“一题多解”。这样,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和探索,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解题方案,从而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在室温下,体积相同且无污染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杯,如何区别?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角度去解决。
一个小灯泡上标有“12V,6W”的字样,你能在不加条件或加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告诉我们能计算出多少物理量?
(4)创设情境法
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生“疑”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一节课学生一个问题也没有,一个问题都不问,不是好课。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触境生情”,激发其积极动脑,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科学课的情境创设可以利用实验,例如在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学生却看到了气泡,于是学生们就提出了气泡是什么气体,是谁和谁反应得到的气体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来创设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生活化,有现代感,渐渐地就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例如在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时,学生就提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因果分析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探求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大胆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放下架子,以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鼓励学生去发展,去创新,提倡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不应将学生的大胆发问视为“钻牛角尖”,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能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一味地将“书上写的”、“教师说的”作为“标准答案”,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予理睬,甚至训斥,将会压抑和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
3.适时启发点拨,提高学生提问的清晰程度
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因而,他们之间便会相互争论和补充,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去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和教师咨询,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慢慢地学生的质疑水平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提醒学生问题该怎么问,不该怎么问,在学生提问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确。
总之,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深入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感知学习科学的魅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能得到提升。
[1]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翟生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