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化指标与建构理念

2010-08-15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

漆 玲

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化指标与建构理念

漆 玲

全球化语境,即站在全球的立场、从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思考现实问题、运用全球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在全球化语境中,现代化和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指标都不同于传统现代化及其指标,其中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因素,而且体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全球化;转型现代化;指标

全球化语境,即站在全球的立场、从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思考现实问题,运用全球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全球化语境的形成,意味着我们传统看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路径受到质疑。与此相应,看待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的指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其他几个部门共同制定了用16项指标衡量我国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这16项指标包括人均 GDP2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200元。概括起来,这一指标体系有五方面内容:(1)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组成;(2)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8项指标组成;(3)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4)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5)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项指标组成。

直观看,我国衡量现代化的这16项指标的特征有二:一是大多数指标都以人均指数衡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二是城乡二元对立表现出城乡发展的明显差别。这样的特征表明,我国衡量现代化的这16项指标是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的,从而也说明我国的现代化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衡量现代化的10项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低于12%~15%。;(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45%以上;(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6)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在1000人以下;(8)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10)人口自然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16项指标体系和英克尔斯指标体系的局限

增长率在1%以下。由于这一指标体系简明、可测、数据容易获得,度量比较直白,因而受到许多统计工作者的青睐并迅速被引用,尤其在与我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比较中,更被许多人奉为评估现代化的国际通用工具。

然而,作为历史的产物,无论是我国的16项指标还是英克尔斯指标,其局限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多种局限中,最根本的就是都以GDP为核心,而GDP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的指标,所表征的只是社会经济的增量和发展速度。如果把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的量变,势必忽略经济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无疑带有唯经济的倾向。实际上,正因为上述两个指标体系以GDP为核心,导引出忽略人的局限,而忽略人的局限又导致发展的片面和不可持续。这里的片面性表现为重外延而轻内涵、重量而轻质、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重生产而轻保护环境、重物而轻人。不可持续性是片面性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由于指标的片面性,其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重得而轻失、重结果而轻过程。这意味着,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GDP增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实际生活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干部出数字、追求外延增长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同上述指标的片面性、不可持续性有关。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应当是超越传统现代化的转型现代化。这是因为,不仅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客观条件——纯净的自然、富足的资源、平衡的生态和经济上领先的国际地位等,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传统现代化及其实现,也由于全球化的背景,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既不应当是原有生产生活模式量的变化,也不应当是西方现代化的复制,而应当是传统现代化的转型。这里的转型作为多维概念包含多重含义:从发展路径看,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超越传统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信息业的模式;从实现方式看,应以边生产、边治理的方式超越传统现代化先生产、后治理的方式;从实现目标的手段看,应以和平崛起超越掠夺式的原始积累;从价值选择和取向看,应以以人为本超越传统现代化的以物为本和见物不见人;从携带的关系看,应以人与自然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超越传统现代化只关注人与人的片面关系;从结果看,应是社会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建设和生态等多重文明的实现。

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应是转型的现代化,而且应是区别于西方化的现代化,是强调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但不能把中国特色归结为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一些人把中国特色看作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代名词,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诚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现代化的水平上亟待提高。1991年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现代化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恒久合理。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就算是经济指标,也远远超过了16项指标体系的底线。根据全球乃至我国社会新的发展现实,根据现代化的发展及其结果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更新和调整现代化的实践理念,其中包括重建转型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已经是必然和必要的。也就是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我国的16项指标体系和英克尔斯指标体系,由于明显的局限而面临调整和更新。

二、传统现代化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原因

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人类宣告:“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1](P276)伴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纪元。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各个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制约,而且文化方面的交流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事实表明,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是如此地接近,人类的命运被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当今时代的变化有很多方面,但最突出的是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人的活动及其痕迹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人的活动通过合乎规律而获得的成功使人化物越来越多,从而使现实世界越来越远离自在自然;其二,人化物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系统愈益庞大,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间接;其三,被人改造的自然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其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及其意义。

与此相应,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和谐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影响到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人们不得不改变以往掠夺自然的生产模式。而生产模式的改变内在地规定着生活模式的调整,以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样,在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展开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实践。人类活动的方式也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如果说,国际社会的发展使英克尔斯指标体系的局限凸显的话,我国社会发展的不足则是16项指标及其局限的根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从经济方面看,虽然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人均水平不高;虽然产业结构整体上有所调整,但协调性不强;虽然全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虽然速度和数量增长显著,但结构和质量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政治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于民主与法制不够完善,文化和人的文化素养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与上述情况相应,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没有得到彻底克服,或者说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把现代化的指标定得太高、太细、太超前,我国现代化指标的局限性就不可避免。

无论是对当今时代发展的不适应还是以往发展的不足,都表明我国的16项指标体系和英克尔斯指标体系作为传统现代化指标体系已经过时,用其衡量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当然就显得不足和不准确。或者说,用16项或10项指标难以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乃至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的成果。

除了现实方面的原因,传统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局限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且这方面的原因还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方面的原因说到底是理论的缺失和理念的局限,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其一,抽象的人本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前者更多见于国际社会,后者则见之于我国学界。从国际社会看,特别是从发达国家看,支撑传统现代化的理论主要是抽象的人本主义,即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待人与社会的发展;离开人类活动的客观现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过分夸大人的能动作用,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以掠夺式的生产和占有式的消费理念为指导的实践,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像马克思批评的那样:他们不懂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不能“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运动中排除出去。”[1](P44)或者说,只有在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在这种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评价标准,即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必然只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

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传统观念则走向另一极端——忽略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犯了类似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其实,马克思早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对这一错误作了清算。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P54)但是,由于受苏联理论体系的影响,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体系展开;每一学科领域都存在一些被忽略、被误解的问题,譬如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义、关于股份制、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关于“两个决不会”等,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世界观层面上对人的忽略。正是由于忽略了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忽略了社会作为人的存在形式对人的意义,社会及其发展成为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人的发展相分离;也是由于忽略了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及其对人的意义被严重漠视,其结果必然是只关注经济的、物质的发展,而忽略文化的、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传统文化中重整体轻个体等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选择和制定的现代化评价标准也就无法如实反映现代化的成果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发展方向。

其二,非历史、非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前者的结果是思维片面;后者的产物是观念陈旧。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我们的现代化评价标准一经形成就长期不变。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央、地方还是基层,都根据具体的世情、国情、省情、市情设定了新的指标,但16项指标的影响还大量存在,只要速度不要质量的唯 GDP现象也还没有被彻底杜绝。(2)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展开现代化,从而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取了一些利益,一些人就以为,西方的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凡事效仿西方的做法,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从而犯了洋教条的错误。(3)非科学的理念。不懂得现代化是强调科学知识的,是建立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的,以搞农业的方式搞工业甚至大工业。所谓急功近利和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就体现着这种理念。(4)非绿色的观念。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成为生产、生活实践的着眼点。恩格斯批评过的那种征服自然的理念占据着实践理念的主导地位。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建构新指标体系的理念

现代化指标体系体现着现代化理念。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化,或者说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特色在于“转型”。这里的“转型”意味着超越,即超越传统现代化的模式和水平、超越传统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超越传统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这样,我们实现的现代化就不应当是见物不见人的“一般唯物主义”,而是以人为本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不仅应当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且包含着信息化的成分;他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平衡为代价,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他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进步和发展。

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既成的现实进行评估的工具,而且是未来活动方向和方式的导引。传统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局限意味着更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必要。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人的本性要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不断完善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目前,关于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而且有些成果已经付诸实践,但还应从价值追求的视角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研究。仅就制定指标的思路看,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首先,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仅与其他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一样,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而且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其次,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体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传统的现代化指标虽然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毕竟不够全面。恩格斯指出:“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2]新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不仅应当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而且各个方面的权重应当体现中国特色之“新”:不仅应当城乡并轨,而且应当尽量体现出区域、行业之间差距的缩小;不仅应当体现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应当包含保护环境的要求。

再次,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引导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说各项指标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是从空间维度设定现代化的衡量尺度,那么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的考量。为此,现代化的指标不仅应从相对静止的状态审视发展的结果,而且应从动态分析结果的由来;不仅要看作为结果的效益,而且要看为获得结果而付出的代价。

最后,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指标应坚持四个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这里,第一个统一是对以往只关注经济、社会而忽略人的片面性的超越,第二个统一则是对全方位文明的强调,第三个统一是对掠夺式生产、占有式生活模式的扬弃,第四个统一作为结果则是前三个统一的基础。如果说,前三个方面思路是设定指标体系的原则,那么这四个方面的统一则是上述原则的具体体现。只有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联结起来,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一致中考量我国的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4.

责任编辑:何敬文

D616

A

1008-410X(2010)04-0075-04

2010-02-28

漆 玲(1951-),女,江西宜丰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博士;天津 300191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
边疆治理现代化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KPI与指标选择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