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鉴赏诗歌的字词句

2010-08-15龙卫武

中学语文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语序词句诗词

龙卫武

如何鉴赏诗歌的字词句

龙卫武

鉴赏诗歌历来是考生最感头痛、得分也偏低的一类考题。原因何在?归结起来就是字词句问题。学生连诗歌字面的内容都不理解,何来分析鉴赏?所以只好乱答一通。因此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和它特殊的语法特点。

诗歌鉴赏 字词句 语言特点 语法特点 修辞手法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诗歌中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

那么如何理解古代诗歌的字词句呢?

一、要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省俭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二、要注意古代诗歌语言语法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采用的是文言文,因此就具有文言文语法特点,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句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如果不了解古诗语言的这种特殊的组织规律,就很难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形容词、名词、动词都可活用,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语序倒装主要有三种类型:(1)倒词,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有主宾换位、主谓倒装式、宾语前置式、定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如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主谓倒装,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而改变了语序;宾语前置式,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谓语是“过”,宾语“属国”置于动词谓语“过”之前。(2)倒句,又称倒装句。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3)倒叙,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三、要注意积累课文所涉及的典故,结合语境理解其用意

化用典故是化用前人诗文中的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并赋予新的含义,起到点铁成金的作用。化用典故增加了诗句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联想。常见的化用典故有:(1)“化事”,即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提炼成诗句,以此来表情达意,影射针砭时事。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该诗化用了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于热情赞颂项羽当年“不肯过江东”的豪壮之中,隐含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乐不思蜀之意。(2)“化意”,即化用原作的意象或意境,移入自己的诗句中。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是化用杜牧《泊秦淮》诗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种化典,取的“意”与原作一样,而句式往往不一样。(3)“借言”,即借用前人诗文用过的语句于自己的诗词中,“借瓶装酒”,为我所用。例如,江为有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改“竹”为“疏”,改“桂”为“暗”,突显了寒梅的高洁、风韵,可谓点石成金,成为千古绝唱。

四、要注意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

古诗词在修辞上还多用互文和比喻。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实是“寒水”和“沙”都在“烟”和“月”的笼罩之下;“秦时明月汉时关”实是 “秦汉时的明月和关”。比喻,如“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如果看不出来,也会影响理解。

五、要结合注解,理解难点,疏通文意

“任何注解均是一种暗示”。由于中学生文史知识有限,命题人一般不会在有关作者经历、思想上设置障碍,如有个别不熟悉的地方,也一定会在诗词后加上注解来帮助考生理解,以降低命题的难度。在诗歌鉴赏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诗前诗后每个注解,以破解鉴赏时的难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 《过香积寺》(王维),如果考生不注意注解“安禅:指佛徒安神静坐”、“毒龙:指世俗杂念”,考生对该诗主旨的把握肯定会五花八门,甚至不知所云。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诚然,特殊的语言结构是诗歌创作的必需,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对问题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序词句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