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①
—— 以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河北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0-08-15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郑以墨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王 芳 郑以墨
“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①
—— 以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河北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王 芳 郑以墨
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必须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研究可以推出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河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构成一部完整的燕赵历史,“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现有资源的梳理整合,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借鉴。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研究才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燕赵历史系列游 历史文化研究 河北 旅游产业
近年来,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各省市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但本文认为,要想创建区域文化旅游名牌,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梳理和深入研究,进而找到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本质特征。本文根据现有的河北历史文化资源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初步构想,并对实施该构想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分析历史文化研究对河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1 “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构想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燕赵历史,以“燕赵历史”为主线,便可建立“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
所谓“一圈”,是指从河北不同地区选取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研究开发,组成燕赵文化发展的序列,包括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区的泥河湾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下七垣文化遗址、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群、西周文化遗址;燕山南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夏家店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张家园上层文化遗址;东周三大古都燕下都、中山灵寿故城和赵邯郸古城;北戴河金山咀秦代建筑群遗址、满城汉墓、衡水安平逯家庄汉墓、望都汉墓、临漳县邺城遗址及其西北郊的北朝陵墓区、邯郸响堂山石窟、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宣化辽墓、井陉柿庄金元墓、明清皇家园林、陵墓群等,这些遗迹恰好环绕河北腹地的京津地区,形成近乎闭合的历史文化带。
所谓“一线”是指省内现存的长城一线。该设想可以将目前较为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挖掘最能体现河北形象的品牌文化旅游线路,更重要的是,该设想还可为当前河北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出的“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并非仅限于下文列出的旅游点,对这些景点的选择是为了初步建立燕赵历史的基本框架,事实上,它是一个开放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的体系,在第一批旅游景点逐步完善之后,可在原有的框架中增补一些新的景点,使燕赵历史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化,并富有地域特色。
2 “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开发
针对不同的旅游景点的性质,可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
2.1 遗址
建设配套的遗址公园是开发文化遗址旅游的必要举措,公园内可设置考古遗址景观及生态保护、遗址现场展示和博物馆三个功能区。考古遗址景观及生态保护、遗址现场展示区,通过遗址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的现状与环境的展示,形象描述各文化的特色,为增强观赏性和观众的参与性,同时还可尝试对部分遗迹与生态环境进行复原。
目前已建成的遗址博物馆有泥河湾博物馆、磁山文化博物馆、邢窑博物馆、定窑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其中,泥河湾博物馆分为主展馆和现场展馆两大部分,主展馆共两层,主要功能是对泥河湾遗址的复原和对出土文物的展出,现场展馆主要是对重要的遗址现场进行保护和展示。现场展馆包括泥河湾中的重要遗址如小长梁、虎头梁、侯家窑、马圈沟等将进行扣棚永久性保护和展示。磁山文化博物馆由中部序厅和两侧主展厅组成,并配有声、光、电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八千年前磁山先民生活、生产情景,展厅两端为“磁山先民”渔猎、采集景观。展厅设有通壁贯通式展橱,其内依次陈列石器、陶器、骨器、农业、易文化、祭祀等内容。院内西侧建有大型展棚,包括房址、窖穴、灰坑及“组合物”等遗迹现象的模拟场景。两个博物馆的现代展示方式较好的展示了两种文化的特色。相比较而言,邢窑博物馆、定窑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较为单一,只是对藏品进行展览,缺少泥河湾博物馆和慈善博物馆所富有的人文气息。
此外,阳原县计划筹建泥河湾地质公园,重建古人类和古动物在泥河湾的生活场景,再现考古场原始样态。其他的文化遗址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遗址园区,这样便可在省内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遗址旅游带,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群。
2.2 古城
目前,灵寿故城与邺城均出台了开发计划。灵寿县计划以北京大学和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编制的中山灵寿故城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修建历史文化公园,对古城墙、赵王台、养鱼池、八角井等遗址采用露天保护。同时,恢复中山国时期人民的文化和生活习俗,表演《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使人进入公园产生时空交错,犹如进入中山国的感觉。临漳县制定了更为完备的《邺城保护总体规划》,计划三年内建成“三馆”,即邺城博物馆、西门豹纪念馆、鬼谷子纪念馆;五年内规划建设“三苑”,即铜雀三台苑、倪辛庄宫殿苑、朱明门遗址苑,有效保护遗址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使邺城遗址的范围内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遗址风貌。邺城三台遗址已完成了本体加固保护工程,邺城博物馆和文化馆改造工程也均已基本完成。而燕下都、赵邯郸古城、元中都遗址还未进行初步的旅游规划。
灵寿故城与邺城做法值得借鉴。本文认为,对古城遗址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发掘报告及研究成果对古城遗址进行规划和保护;其次,对古城中标志性建筑进行复原,如燕下都的武阳台(燕国王宫)、灵寿故城的古城墙、赵王台、灵寿故城的中山国墓、邺城的铜雀三台等;再次在城中设立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公园,如赵国的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燕国的荆轲、邺城的曹操、“建安七子”等,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历史名人的事迹;最后,还要在古城内建造专门的博物馆,展览遗址出土的文物。这些措施可基本构成对历史情境的模拟,观众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古城所蕴含的历史印记,又可亲身感受古建筑的辉煌,同时还能在这一宏观背景中深刻体味古代历史人物的风采。上述做法可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古城展示方式,增加了古城旅游的人文气息。
2.3 墓葬
对墓葬的开发可借鉴济南市文化局拟订的《关于济南洛庄汉王陵博物馆园区建设的调查研究及规划设想》,该设想认为,对该墓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发掘过程和考古成果的简单展示上,因为这一过程将会随着发掘工作的结束而淡化。应以现存的汉墓空间为主体,建设一处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价值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展示区域。在表现方式上,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立体布展、原样复制、比附外延、场景再现、游人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全方位、多功能地展示墓葬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对于规模较大的墓葬群,如北朝墓葬、清东陵、清西陵,还要注意整体规划,可在墓葬群附近建造专题博物馆,展示墓葬出土的文物、壁画和雕刻,使观众可以宏观把握墓葬群的完整面貌。
2.4 佛教石窟和寺观造像
根据《资治通鉴》,响堂山石窟的开凿,最初为北齐开国君主高欢的陵藏,相传其陵藏即今编号第7窟(大佛洞)。随后北齐皇室亲贵相继营建,形成规模。响堂山石窟的造像样式和风格代表了北齐的主流,石窟塔庙形制和造像新风格的出现,是接受了外来样式以后跳出北魏以来的造像传统而翻出新样。曲阳修德寺造像也属此种风格。
由于上述特点,对响堂山石窟的旅游开发应与历史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响堂山石窟附近建造一座展览馆,其形式可模仿该石窟的造型样式,展厅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用影像的形式展现北朝历史,使响堂山石窟与北魏、东魏、东齐王朝的更迭、北齐开国君主高欢的个人经历相结合,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响堂山石窟的历史意义;第二,以实物和影像的方式展示响堂山石窟的发现史以及学术史,使观者了解该石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第三,响堂山石窟造像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北朝造像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北朝造像风格。因此,可对三座石窟的典型洞窟和代表作品进行复制,置于同一展厅中,使观者可以通过艺术样式的对比,来感受响堂山石窟艺术在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独特魅力。
至于修德寺造像,可在原址建造博物馆进行保护与展览,博物馆的造型应力求复原修德寺原貌,同时还可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将出土的造像与寺院建筑相结合,尝试复原修德寺及其造像原貌。
2.5 长城
对长城的开发要注重其历史延续性,不同时代的长城遗址建设要体现各自时代的历史文化特色。河北长城的旅游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重点介绍长城所在地域的地理、地貌,复原长城的建造过程,突出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的修筑特点,体现其本来的防御功能;第二,对长城关隘进行修复,使其体现其原初面貌;第三,河北的长城以战国时期的燕、赵以及明长城最具代表性,三者应成为长城旅游开发的重点;第四,展示不同时代长城的建造技术,挖掘长城建筑技术的成就;第五,结合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名人,创作纪录片或历史剧,再现长城在不同时代的真实状态。
3 以历史文化研究实现“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策略
3.1 借鉴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梳理燕赵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中,同时,各文化旅游景点及相关博物馆要积极与文化历史研究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如专题讲座、学术指导、景区规划等,以提升旅游区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内涵。
3.2 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
第一,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化资源展,并举办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关注,并在讨论中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第二,各类省级、厅级课题指南是地方文化研究的指挥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省内学术研究的重心。近年来,河北省课题多注重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基础性研究的比例很少。策略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策略的探讨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河北省课题管理部门可考虑增加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研究和个案研究。
第三,出版各个遗址或遗迹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同时推出相应的影像制品,详细介绍考古发现始末、保存状况、研究成果以及旅游看点,使观众可以在实景旅游前充分了解燕赵历史旅游系列的全方位信息,激发他们的旅游热情。
第四,如前文指出,“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是一个开放的、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的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新的考古发现。可以想象,一些与燕赵历史相关的新遗址或遗物必将陆续补充、融合到该旅游线路中,使得这一历史遗迹构成的燕赵历史变得更加丰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研究才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整合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文化旅游新思路,树立全新的文化旅游形象,从中找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旅游产业,从而实现“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1] 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以济南市为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197.
[2] 邹卫平,崔大庸.关于济南洛庄汉王陵博物馆园区建设的调查研究及规划设想[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198.
[3] “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资治通鉴·梁纪一六》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79.
F592
A
1005-5800(2010)12(c)-141-02
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历史文化研究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HB10UYS011)。
王芳(1962-),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郑以墨(1972-),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美术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