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010-08-15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方丰霞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方丰霞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方丰霞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我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必须分析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问题 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造成的,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与加工贸易的大进大出有很大的关系。加工贸易的大进大出在数字上扩大了对外贸易和GDP的规模、增长速度及对外贸的依存度,但实际效益却不高,同时也加剧了我国能源和环境危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强的外延式扩张特征。外延式的扩张终会受到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内涵式增长才是根本。所以,加快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1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
我国的加工贸易一直着重于生产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产品。而我国真正称的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贸易壁垒增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低成本的挑战。
(2)劳动力等成本的提高与企业竞争力的减弱
2003年下半年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并已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受到国际贸易的限制,产品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这样的企业只有靠压低工资才能有利可图。如果劳动力工资上升,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然减弱。
(3)加工贸易发展与监管的矛盾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代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体制总体上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通关效率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分类问题、能耗标准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关于加工贸易转产和转关的管理问题。
(4)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加工贸易在我国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所占比例很小。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无论在基础、规模还是发展上都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快,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1)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中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使跨国公司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件等环节转移到中国。而且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向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集中在技术比较复杂但已是成熟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非核心的配套件、零部件上。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摆脱底部依赖,走出底部分工地位,向上产业升级。这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
(2)减小环境、资源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时期,能耗水平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部门。从我国工业、制造业的能耗与污染状况可以看出,继续走粗放发展的加工贸易之路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才能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3)适应要素价格机制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机制是不完善的,要素市场化程度太低。这使得要素的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稀缺性,严重偏离市场均衡价格。首先,土地成本上升已经成为定势。其次,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是大势所趋。最后,资源类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价仍会呈加速状态。所以,维持我国加工贸易增长的低成本因素虽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从长期来讲是难以维继的。为此,企业应转变经营方式。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要做到贸易强国,主要有以下四点:①出口产品结构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②在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上,本国从事较高价值的活动。③本国企业掌控出口产品的关键技术、品牌及国际销售渠道。④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及时回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但是,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贸易增值率、商品出口竞争力、贸易方式等方面看,我国还处于国际分工的较低层次,离贸易强国的要求还很远。作为主要贸易方式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5)我国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需要
加工贸易在我国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所占比例很小。我国可以通过区域间政策的差异及管理模式的差异,鼓励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鼓励东部地区将发展空间较小、已趋于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步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通过“梯次转移”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
3.1 优化我国加工贸易区域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集中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具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过大,严重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调整及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技术加工项目的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重点应该放在优化升级上,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区及各类开发区的区位、体制、功能、产业和人才的优势,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高增值项目,并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中、西、南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这些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2 提高加工贸易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管理水平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督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监督工作,既有赖于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又依赖于我国各地区加工贸易的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只有国家与地方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督的合力,才能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及区域工业体系融为一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3 积极拓展境外加工贸易
我国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是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扩大出口的一种方式。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把我国的一些边际产业及产品价值链较低的一部分环节放在境外。这样既能够避免国内重复的低层次建设与投入,将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到高层次的产业及高价值链的加工贸易上,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调整,又能够使企业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的生产与经营,并带动其产品与技术出口,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促进了本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4 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目前,加工贸易发展中需要的人才一是涉外型人才,懂外语、外贸尤其是加工贸易业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二是加工中的技术人才,尤其是研发创新人才。要引进和培养人才,首先,要以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人力资源的优化升级。其次,要建立加工贸易各类人才强化教育与培训的激励机制。最后,要全面提高劳务工人的待遇与素质。
[1] 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3] 李晶.外商制造业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产生正外部性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3,(12) .
[4] 马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2):34~39.
F272
A
1005-5800(2010)12(c)-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