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商贸发展之“活”路①
2010-08-15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陈志平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陈志平
中国对外商贸发展之“活”路①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陈志平
发展对外商贸是一条富民、强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这条路近年来已处于“被调控”状态。为了避免“被调控”,中国对外商贸有必要转向于微观搞“活”,而招商引客、网络销售、互利双赢、塑造品牌等则是中国对外商贸之“活”路。
中国对外商贸 利国利民“被调控” 微观搞“活”之路
1 对外商贸是利国利民之路
首先,对外商贸是富民之路。众所周知,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若不能转化为财富,就会成为沉重负担。而要将资源转化成财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则是向外流动。故有“要致富,先修路”之说。但是受到国界、移民政策等的限制,人力资源是较难流向国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这种状况下,利用人力资源在当地生产流动性强的商品,再向国外出口,成为了最佳选择,因此也导致我国实施了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正是得益于这一战略,中国老百姓的口袋里才有了一点钱,随之出现了应接不暇的百、千、万元的消费层次升级。一般来说,手表、收音机和自行车属于百元消费层次,电视机、电冰箱和摩托车属于千元消费层次,小汽车、住房等属于万元消费层次。不仅如此,国家有了2.5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也才有了改善民生的本钱。从医疗卫生到社会保障,哪一项民生工程不需要大把的花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国人均GDP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不能小富即安。而要继续富民,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商贸,尤其是对外商贸。俗话说,无商不富。
其次,对外商贸是强国之路。内需为稳,外需为强。衣食住行等内需有保障,国家自然稳定。外需之所以为强,一方面因为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当经济实力较弱时,大多数国家都会采取进口替代型贸易发展战略,利用关税、配额、汇率等将资源配置于内销生产,实现国内工业品代替同类进口产品,提升本国的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当经济实力增强后,许多国家就会进行贸易战略转移,实施出口替代型的贸易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来带动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国也经历了这种贸易战略转移,并伴随着这一转移而崛起。另一方面是因为强国需要先强外贸出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都与外贸出口有关。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贸易战争,几乎所有世界大国都不遗余力争夺和保护各自的出口利益。如果中国放弃外贸出口,最高兴的国家便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昔日出口强国。它们正是依靠外贸出口,在短短几十年中,从战败的废墟中死灰复燃,从而成为世界级经济强国。即使是在已经足够强大的今天,德日两国也丝毫没有放弃外贸出口的打算。可以说,发达国家“发”的是出口,“达”的是市场。如果说内需是骨骼,那么外需则是肌肉。肌肉骨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是缺少了外需强大的肌肉,我国即使有庞大的内需,也将是个瘦骨嶙峋的空架子,更无法支撑越来越巨大的经济实体。
最后,对外商贸是经济发展之路。究其所以,其一,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不富裕,国家不强盛,又何来中国经济发展。其二,是向世界市场发展的需要。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发展,必将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商贸结合越来越紧密。毕竟,现在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世界工厂基础之上的。其三,是对外商贸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一国的经济发展,一般都需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支持。其四,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无法依靠内需。这主要是因为内需严重不足。我国消费现在只占GDP比重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70%,若是拔苗助长则要付出较高代价。我国2008年以来就拿出四万亿人民币(约占我国当时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扩大内需。结果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只增长了15.5%,还搞的房价呼啸上涨和通胀预期越来越大。我国2010年10月份城市食品价格显示,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的价格上涨,且多是蔬菜、粮油、肉类及水果等生活必需品。这不止意味着我国恩格尔系数在增大,更预示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普遍下降。如果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食品涨价只是“伤风感冒”,那么成品油涨价、电价待涨、房价居高不下则是染上了“破伤风”病菌。
2 中国对外商贸发展之“活”路
虽然中国发展对外商贸是富民、强国和促进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这条路近年来已处于“被调控”状态。所谓“被调控”,是指主体在被动、强迫状态下进行宏观调控。这种调控主要是来自于国外。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共有61个国家对我国实施了16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居世界首位,其中尤以美国为烈。美国仅在2009年前9个月就对我产品发起了14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639%。2010年新年伊始,美国又急不可待的对我国“钢丝层网”、“钻杆”等产品发动了贸易制裁。虽然我国也进行了一些反制,如对美国的“白羽鸡”产品增加关税等,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我新能源产业启动了301条款调查,还想方设法迫使人民币升值,直指中国对外商贸的要害。鉴于此,中国对外商贸发展应尽量避免“被调控”。因为:其一,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崛起路线,所以在对外商贸发生摩擦时,我国往往采取低调平和态度,而不像有的国家一样动不动就喊杀喊打,容易剑走偏锋。其二,相互对撞必将两败俱伤,何况我国是世界外贸出口第一大国,住在玻璃房的人不断朝外人扔石头,总是不合算的。其三,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竞争其实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外商贸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其四,“被调控”主要是发生在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约束力有限,也留有广阔空间。其五,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没有必要一条道路走到黑。另辟蹊径还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获取更多的利益。鉴于此,中国对外商贸发展应转向于微观搞“活”,而以下途径则有助于搞“活”中国对外商贸。
2.1 招商引客
随着“中国制造”誉满全球,也招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中小采购商。他们或是在观光旅游后顺带一些中国产品回国,或是专门从事中国产品的小批量采购。无论如何,他们的到来导致国内对外商贸店铺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乃至成行成市。如义乌就出现了专做对外商贸的阿拉伯商业街,广州小北路也有许多专对非洲人进行交易的店铺,以至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黑色商业族群”。这些黑肤色非洲人喜欢在小北路人行天桥上拍照留念,更喜欢走街穿巷的寻找和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即使是在附近的物流公司,也总能看到他们带着一大袋一大袋货物办理托运业务。当然也有更省钱的物流方法,那就是随身携带商品。广州白云机场安检经常发现,许多外商除大包小裹外,竟然身穿十几件衣服之多。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蚂蚁搬家方法,出境外商日以万计,若个个效仿,一年下来就是天文数字。然而如此巨量的出口,不要说无法进入外贸数据,连海关征税也难。
2.2 网络销售
网络销售,即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商品购销。诚然还有一个更为时髦的名称,那就是电子商务。尽管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实现贸易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旨在实现物质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商贸方式。这种商贸方式现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今国内外不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团购”活动,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门从事为国外消费者进行代购的“网店”。虽然这些“网店”的规模普遍不大,但因能及时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而经营的风山水起。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由于惧怕“三聚氰氨”,纷纷转向购买洋奶粉,从而导致专门从事代购洋奶粉的“网店”赚得“盆满钵满”。在网络销售方面,我国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因为网民数量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3.38亿,位居世界第一。二是因为“网额”增长迅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的“网额”接近2007全年的规模,2009年更是高达2600亿元。三是因为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偏低。我国虽然在互联网普及率、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居于世界第一,但是电子商务普及率只有26%,美国已达80%。按照木桶理论,短板往往有潜在优势。
2.3 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从事对外商贸活动。在异国他乡,他们虽然人生地不熟,但秉承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和依靠国内强大的制造业,大多数人都能迅速在国外扎下根,并且开花结果。现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专门销售中国产品的商贸街或商贸市场。如法国巴黎11区有4条著名的服装商业街,其中多为华人经营;意大利罗马有一条闻名遐迩、颇有影响的华人服装批发街;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有华人经营的“70号”商城,其经营范围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装璜材料,物品丰富,价钱便宜;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大市场则因驱赶华商而闹得沸沸扬扬。无论如何,一旦开花结果就有助于搞活中国对外商贸。
2.4 互利双赢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随着钱包越来越鼓,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子女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利用接送、探望子女之机,有些人还顺便在国外开展对外商贸活动。他们有的为国内企业牵线搭桥,有的在国外进行营销活动,有的直接在国外投资做生意。后者一般会投资成功系数较高的商业加盟店,或者是与居住在国外的亲朋好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在加拿大,只要加入的股份不少于30%,亲友又是永久居民,这种直接投资方式是大受当地人欢迎的。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许多西方国家,大多数国民拮据,需要物美价廉商品,国家财政不宽裕,求资若渴。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商人不仅能为他们注入大笔资金,还能为他们带来稳固的供货渠道,如此左右逢源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互利双赢,否则就不会产生原动力,更不可能一拍即合。
2.5 塑造品牌
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对外商贸的许多产品都遭到了重创,特别是那些低价竞争产品。吃一堑长一智,许多商家都深刻体会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此纷纷付诸于塑造自主国际品牌行动。他们有的立足于国内塑造自主国际品牌,有的则立足于国外塑造自主国际品牌,如格力电器、雅戈尔服装等经销商,在国外开起了连锁专营店。不仅如此,有的还将研发、销售等都放到了国外,直接利用外脑、外国面孔来塑造自主国际品牌。据报道,东莞有个专做高端牛仔布的商家就将销售、售后服务、研究开发产品等关键部门移师意大利。他认为,一直以来国内商家都只看到国外的地租和人工贵,却不知国内的地租和人工也将越来越贵,被国外商人拿走的利润更为诱人。立足于国外,除了可以贴近市场和获取高附加值外,也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和塑造自主国际品牌。不论是立足于何地,一旦塑造自主国际品牌成功就能利己利国。
[1] 刘志勤.中国不能牺牲出口换内需[N].环球时报,2010-07-26.
[2] 向莉.中国公司没跟上网购大潮[N].环球日报,2010-02-23.
F740
A
1005-5800(2010)12(c)-186-02
广东省高校重点人文研究基地成果。
陈志平,广东省五华县人,副研究员,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院的学科带头人和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专业市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