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寻找教育『天堂』的路上唱响爱

2010-08-15江苏王举艳

职业技术 2010年9期
关键词:爱生天堂后进生

江苏 王举艳

在寻找教育『天堂』的路上唱响爱

江苏 王举艳

“把学生当作天使,学校就是教师的天堂;把学生当作魔鬼,学校就是教师的地狱。”“态度决定一切”,地狱还是天堂,就看教师的心放在什么地方,教师自身的态度才是钥匙。要想走进教育的“天堂”,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学生观,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看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教育“天堂”;“态度决定一切”;信心、宽容心和恒心;尊重的力量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遭。”后来,又来了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老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相反,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

读罢这则寓言,我想起自己刚到职业学校时,经常被一些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弄得焦头烂额,很不开心。那时候,上课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煎熬。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天堂和地狱的大门,钥匙就捏在你自己手中。把学生当作天使,学校就是教师的天堂;把学生当作魔鬼,学校就是教师的地狱。”我恍然醒悟:面对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如果我始终以“差”的态度去对待他,学生可能就会差起来,但是如果我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他,“差”的学生就可能变“好”起来。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心态,走出情绪的低谷,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做一个开心、积极的教师,让爱在寻找教育“天堂”的路上延伸呢?

一、必须具备“三颗心”

1.给自己一个安慰,增加一份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更要相信通过自己的教育,孩子会改变。”

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难。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会使你发火。然而,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关爱、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要拿着“放大镜”努力去寻找和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表扬。这样,既可以激励后进生不断进步,又可以给自己一个信心:在我的关爱教育下,他(她)改变了,这就是我的成就,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要做得更好,让爱伴随学生的成长。

2.给自己一个台阶,保持一颗宽容心

孙子说:“百战不殆,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孩子犯错误是常事,如果不用制度去惩罚他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爱。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爱心,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育人是让每个学生成人,并不是为了在生理和心理上使他们受到伤害。

3.给自己一道曙光,坚守一种恒心

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位他曾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老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是的,即使孩子现在不改变,也要抱着希望关爱他的未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困难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要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我们不妨给自己一道黎明前的曙光,学生现在不接收、不改变,但将来一定会改变:希望我的教育像一杯醇酒,时间愈长味愈浓!

二、借助尊重的力量

老师正在上课,突然“哐啷”一声,所有的学生都回过头去,然后是一阵哄堂大笑。原来,坐在最后一排一向好动的男生把椅子弄翻了,他一屁股坐到地上,书包也被他带了下来,书本撒了一地。

老师走过去,先急切地问:“摔着没有?快起来。”然后微笑着说:“把书拾起来,别弄脏了,那可是你父母花辛苦钱买来的。”男生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先扶好椅子,再拾起书本。所有的学生都不再笑了,而是安静地听课。

故事中的老师确实与众不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学会了自我反省。绝大多数教师和父母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和处理棘手问题时,都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不分场合,不顾孩子面子,上来就是训骂:二是过分溺爱,总想用“春风”感化孩子。在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

三、关注爱生的“广度”和“深度”

1.爱生的“广度”

在我们看来,大凡后进生都是毛病、问题的“集合体”,而教师一如辛勤的园林工人,在爱的名义下将孩子身上“旁逸斜出”的“枝蔓”一一进行“修剪”,最后只剩下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的“荷花”——循规蹈矩。对教师偏执的行为追溯,除应试教育的“余孽”作祟外,更多的是读不懂儿童所致。纵观教育历史的长河,大凡教育伟人都能在教育实践中爱屋及乌地欣赏“污泥”、“残叶”……因为他们明白顽皮好动、耍小心眼、搞恶作剧、标新立异、不循常理正是儿童的天性所然。因此我们不要将“枝蔓”排斥在爱的外围,要理解和宽容儿童的天性,让爱在教育的生涯中延伸。

2.爱生的“长度”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并不鲜见:教师昨天对某后进生还恨不得捧出一颗心来”,今天听说其要转学而长吁一口气“终于脱手了”,今天是我的弟子我热爱,明天在他人的门下便于己无关了。由于精力、时间等客观因素,教师确实难以对每个后进生“将爱进行到底”,然而我们可以将“爱的接力棒”传递的更远……毕竟,“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孩子一辈子的教育。”真爱后进生,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等待千年铁树开花的眼光和功力。概言之,爱,就是不放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师者心甘情愿的宿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爱生天堂后进生
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谈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天堂湿地
鸟天堂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展出多种无人机产品
教师品德修养浅谈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天堂游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