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使议论文说理充分
——从赵鑫珊的《人是什么》中探讨方法

2010-08-15熊艳珍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歌德爱因斯坦

熊艳珍

批阅了近十载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学生的议论文空洞无物,枯骨无肉。如何使议论文说理充分、生动有趣,我从赵鑫珊的《人是什么》这篇文章中做了探讨。

首先,这篇文章直接引用了名人的人生格言来论证,并且是边引用边评论。让我们了解名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人生航程,引用到文章中,让说理有依据,论说充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直接引用了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的人生格言来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工作。例如,爱因斯坦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作者接着评论道:“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和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作者评论道:“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文中的直接引语随处可见,充实了文章的论据,使论据丰富、真实。

第二,文中还运用了间接引语来论证,并且也进行了评论。例如:“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论述人的一生在痛苦地工作。间接引用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的话,论述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第三,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例如,引用宋代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来论述回忆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引用曹操的《龟虽寿》来论述充满希望的人是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第四,文中大量地运用举例来论证。例如,论述生活中的痛苦,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作者把这种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接着作者连举了两例来进行论述,肖邦的19首夜曲和牛希济的诗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即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论述回忆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举了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插曲《当我们还年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议论、抒情。还从反面举了个例子——成年人评价影片《城南旧事》,来论述没有回忆的人,就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文中还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毕加索的事例论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五,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例如,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非常忧郁、特别暗淡的回答,文学家加缪的充满悲观主义的回答。而歌德的回答几乎是另一种调子,他是积极、乐观的。此处进行了对比论证。论述把握现实实现伟大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后,作者又从反面论述把握不了现实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丧失了自我的人,形象地描述了失去自我的人的状态。所以说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第六,文中还运用了很多比喻论证。把在生活中达到了满意后,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比喻成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把在触景生情的场合,引起回忆,比喻成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把现实看成是小学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0只有在1的后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以此来比喻论证把握现实是实现伟大志向的必要前提。

第七,文中运用了理论论证。例如,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的追求,是追求的过程,等等。

正是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才使读者感到文章读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说理透彻。再加上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使这篇哲学论文读起来如品散文诗一样。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歌德爱因斯坦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歌德的书
爱因斯坦的梦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文学艺术分论坛召开
百年巨匠——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用核心目标引领课堂探究——以“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