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联想的创造性和规律性

2010-08-15石文虎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事物情感

石文虎

联想也是一种想象,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想象。此事物与彼事物在自然关系上并不相联、相通,联想却能超越事物客观的间隔或差距,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明显体现出联想的综合创造性。运用联想,如同插上了彩色的翅膀,能使文章为之生色。但是,联想并非自由散漫的“飞翔”,在写作运思时,联想的“自由”建立在对审美对象内在必然规律(即本质、意蕴)的认识基础上,大都要受意旨控制。诚如康德所言: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规律性的”。联想的“创造”,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放肆;联想的“规律性”,也不是作茧自缚般的拘谨。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在时间、空间相距遥远的事物上发现“相近”

你乘坐的列车呼啸着驶过南京长江大桥,眼望着水势浩淼的长江,想起当年乘轮渡过江的艰难;你走进刚刚对外开放的“水立方”,凝视着一池碧水,想起获得八枚北京奥运金牌的菲尔普斯;你复读一年终于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看见父母喜极而泣的样子,想起去年落榜时流下的眼泪……这些都可以说是联想,只是这样依循事物原有的浅表的相互关系而生发的联想,是大家都容易做到的,在写作中,并不能帮我们打开思路,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晋人陆机说:“精骛八级,心游万仞。”这是何等的气魄。也就是说,上下五千年,剖析历史,纵观宇宙,宏观的世界,微观的内核,无一不可发挥你的联想。

高中语文教材曾选过秦牧的著名散文《土地》。作者对着眼前的土地沉思,想到两千多年前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的故事。风尘仆仆的一群贵族断了粮,向路遇的老农要食物,老农捡起一个土块给他们,重耳大怒要鞭打老农,一位大臣说,这是天赐的土啊,是国土的象征。重耳就下跪,郑重地接过那个土块,祈求上苍保佑他有朝一日回国掌权。这是时间联想。作者又想到保卫着海岛也建设着海岛的解放军战士。一座小岛孤悬在茫茫大海中,只有石头,没有泥土。战士们回家探亲时,都从家乡带回一包土,积少成多,这样他们就在岛上栽起了花,种起了菜,使荒凉的海岛变得满眼葱绿,花团锦簇。这是空间联想。作者还想到历史上许多保国守土的故事,现实中许多开发、美化大好河山的故事,还有当年一些华侨背井离乡时带着一捧“乡井土”的故事。一篇文章就是由这样许多的时间联想和空间联想串成。作者称他的联想,是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随时可以放缰驰骋在广阔的时空,又可以收缰回到现实。敢于“放缰驰骋”,其实就是在时间、空间相距遥远的事物上发现“相近”,从而把本来互不相干的若干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围绕着“土地”进行的广泛联想,不仅有力地表现了珍爱土地、保卫土地、改造土地和建设美化土地的主题,更使作品的意蕴深沉丰厚,给人一如乘船出海,愈行愈深、愈远、愈广的感受。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写作运思时不为此时、此地、此事、此物、此人所囿,努力往与此相距“遥远”而又“接近”的事物上联想。我们在多大范围内认识了事物的时、空关系和属性上的联系,我们的联想区域就有多宽,我们的创造性就有多大。

二、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不寻常的共同特征

不是着眼于事物在时、空位置上的接近,而是着眼于不同类事物在性质、特征上的类似,这种联想俗称相似联想。相似联想的基础在于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写作中,越能够发现事物之间不寻常的共同特征,越能够产生新颖的创意。

如大家都熟知的《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看到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能够傲然挺立,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对抗着西北风这种特征,便联想到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借礼赞极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以歌颂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与“北方人民”是不同类的,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有朴质、坚强、上进的共性。正是发现了这不寻常的共同特征,作者才可以由此及彼托物寄意。

再如,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经过手术终于延续了生命,主治医生吐了一口气,在手术纪录上满意地画了一个圈。虽然这个圈标志着病人重新获得生命,但就圈本身的形态与生命之间却处于一种 “漠不相关”的形态。有的作者或许会细腻地描写等候在手术间门口的人群的脸色、神情、言语,以及护士兴奋地传出的消息、随之而带来的气氛的改变等等,这样的描写显然吃力而笨拙,且了无新意。在一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过一个成功的细节:那正是表现了一个关及多人情感的严重手术成功的一刹那,手术室大门紧闭,挤在走廊里等待的人一片焦灼。已经到了该做完手术的时间了,等待的人群看着手表,神色紧张。突然,从不知哪间产科病房里,传来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声,肃穆而紧张的气氛一下焕释了。剧作家以一个生命的降生,来比喻手术病人的复生。

在这里,婴儿的啼哭声已升腾为一个生命的符号,它的声音形态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共同特征便是“新生”。观众通过相似联想,一听便能领会剧情所递送的符号信息的抽象内涵。把它比之于有关医生在手术纪录上画一个圈的描写,比之于对那些等待人群的细致刻画,我们不难体会到相似联想的创造性魅力。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不妨说,许多新鲜的比喻、精彩的象征,常常就是相似联想的机智运用。

在一些记实文章中,同样可以运用联想把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结起来,拓宽思路,深化主旨。有一篇人物通讯,写大庆的一位女工数年如一日照顾因公伤失去双臂的丈夫。作者在充分描述了这位女工对工作的热爱、对家庭的奉献和贤惠以后,又展开这样一番联想:

这位大庆妇女,不知她姓甚名谁。但却是那样熟悉,好像曾经相识,啊!我想起来了……

抗日战争的时候,不正是你,为子弟兵推磨压碾,在磨道上,你迈动缠过的小脚,你白发飘飘,你年行数千里,你碾的细面,喂过千万抗日大军。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那时候,暴风雪还在这草原上肆虐横行,大庆的石油还在地层深处埋伏,你这女儿,也还没诞生呢,可是,多么神似。

解放战争的时候,不也正是你,牵着马,马上骑着披红挂绿的未婚夫,没过门的媳妇送郎参军。你强压住乱蹦的心,驱不散脸上的红云,你仰头对马上的人儿说:“你去打败老蒋,家里的事有我来……”没过门的姑娘,把根大辫子挽成一个不听话的髻,把他的妈改口叫“俺娘”。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大庆的女儿,那时你才四岁呢,可是又多么像你。

很显然,作者从这位大庆女工身上发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特征:深明大义,坚忍勤劳。于是通过联想,把这位大庆妇女与革命战争中的母亲、妻子的形象合为一体。这样,人物的事迹不再局限于本身,而是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主旨也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揭示互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相似联想主要着眼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对比联想则是由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有对立关系的事物,揭示互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特征。

唐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谓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运用对比联想,把存在对立关系的秋天的红叶与春天的红花联袂成诗。“红于”二字表明,在诗人的主观世界里,秋风熏陶的枫叶比春雨滋润的鲜花更红、更美。正是这一个性特征的揭示,一反封建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一曲高亢的秋色赞歌,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创造精神。其中的哲理意蕴,更激人联想,发人深思。

现在的荧屏上,表现婚姻伦理道德的电视剧很多,十分热闹,却鲜有创意。有一个电视小品也写了这么一个短暂的婚姻,篇幅不长,没有对话,却让人耳目一新,久久回味。这对恋人在处于热恋阶段的时候,他们一次次在一条幽静的长巷中散步、道别,每一次,都遇到一对相扶相持的盲人夫妇,点着竹竿走过。年轻的恋人毫不在意,只是偶尔投去怜悯的匆匆一瞥。不久,经常互相道别的大门口贴上了双喜红字,盲人夫妇似有所闻,微微一笑,竹竿点着爆竹的残屑走过。以后,不知为什么,年轻夫妇烦恼了,反目了,最后,无可挽回地走向离异。在一个凄凉的夜晚,他们在深巷相背而立,决定各奔东西。这时,又传来笃笃的竹竿声,盲人夫妇相扶相持,浅笑连连。这对年轻人似有所悟,第一次那么专注、那么认真又那么感慨地注视着这对盲人远去的背影……

这个电视小品连年轻夫妻离异的原因都没有讲清,更遑论评判双方的责任和是非了。编导似乎对此没有太大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运用对比联想,展示两种人生情感方式一次次巧遇的场景。艺术意蕴,就在这一组组个性特征鲜明的场景中浮现和升腾,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对比联想的创造性,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也有广泛的体现。有一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有一篇满分作文,考生联想到几天前结束的世界杯足球赛,指出阿根廷队夺冠并非马拉多纳一个人的功劳,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的群体,形成了一个足球的“森林”,从而改变了球坛的“气候”。而中国足球队也有球星,但没有形成足球的“森林”,因此也就改变不了“气候”。由于鲜明地揭示了有对立关系的事物的个性特征,结论也就水到渠成:要形成“森林”,改变“气候”,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条件就是重视和普及。文章通过对比联想针砭我国的足球问题,反映出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

有一则材料作文,大意是:一位山东老汉在买了一张车票后,又掏出50元钱补了两张票。他说,25年前,带老伴到临沂城里看病,钱用光了,回家时,乘车没有买票。改革开放后,农民有钱了,他应该把当年欠的车钱,补缴给国家。

绝大多数学生都围绕“诚实”拟题,大谈“诚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样写,固然没有偏题,但内容毫无新意。笔者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细读材料,揭示老汉的“个性特征”。学生终于注意到材料的关键句是“改革开放后,农民有钱了,他应该把当年欠的车钱,补缴给国家”,从而发现老汉的个性特征是“不忘本”,是“心里装着国家”。由此联系社会生活,往相反的方面联想,一些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富起来,而今却偷税漏税的老板、大款,便在老汉的对比映照下,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可见,对比联想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关注社会,针砭时弊,提高思维品质。

四、情感的能动与情感的定向

联想以记忆为基础,却要以情感为动力。记忆和联想犹如种子与花朵,春种秋收;情感则如左右收成的气候。在生活的旅程里,江河湖海,花鸟虫鱼,纷繁复杂的事件,各式各样的人物……全都像一颗颗种子,撒在人们大脑的地垄内。气候适宜,记忆的种子会迅速地发芽、开花,在作者的意识世界里,构成一片联想的百花园。

秦牧的《土地》发表于1960年。那时,国外浊浪排空,国内天灾人祸,海峡对面更叫嚣着“反攻大陆”。正是对祖国大地、对社会主义新生活无限挚爱的情感激流,触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笔触所及,时而古,忽而今;方论华夏,顷即域外,思接千载,情系大地,没有一点故作姿态的虚假,完全是激情不可抑制时的自然迸发,火热心怀的真诚袒露。

茅盾在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上,看见在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会觉得它不平凡,进而联想到朴质的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因为他对抗战圣地延安怀着美好的憧憬,对 “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抗日军民,充满了敬意和深情,“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当然,情感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鼓舞、感动、愤慨、悲伤、震惊……都可以成为催生联想的能量。只要有情感对知觉、对记忆的冲击,就会产生联想。相反,一个作者如果情感贫乏、内心冷漠,即使他大脑的地垄内撒满了记忆的种子,也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联想的展开总是朝向预定的目的。一方面,它是“自由”的,写作时,凭借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可以“自由”地联想到许多有声有色的意象形态。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能动作用,一定的情感、情趣表现在作品中构成着联想的目的,这就突出了情感(情趣)为联想定向的功能特征。

梅花的习性是冬天开花,它本没有什么感情、节操,只是自开自谢,自枯自荣。可是,当我们赋予它人的情感时,它便成为花中的伟丈夫。这一意象形态,显然是由不怕严寒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然而,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因情感、情趣的定向,梅花的意象形态又各具特别的意蕴。郁郁不得志的陆放翁联想的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怀着革命乐观主义,联想到“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飘零异乡的爱国华侨,则由梅花联想到“美丽的赤子之魂”……

同是写茶花,杨朔由茶花之美丽可爱,联想到育花的劳动者,以最大最美丽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未来,辞采动人,极富情韵;邓拓则从茶花的来源、品种、特征,联想到古人歌咏茶花的诗篇和凄婉动人的民间传说,赞颂茶花秀艳与高尚的品格,知识广博,涉笔成趣;而李华岚通过诗意的联想,借助高山飞瀑、丽日深潭、九天织女等鲜活的意象,着力描绘茶花之美色,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让读者想到特别辉煌的生命来自特别辛勤的努力的主题内涵。

同样是散文,杨朔把散文当诗写,他的联想充满诗情画意;邓拓为文有其学者风格,他的联想平实而丰富;李华岚的散文诗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联想往往通向哲理。可见,不同的情感情趣,调节掌控着作家的联想,既表现出作家富于个性的创造,又体现出他们将自己的想象限制在特定轨道中运行的规律。

总之,在联想生展、飞跃的每一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与许多事物发生联系,但为什么此物与特定的“彼物”而不是与别的“彼物”相联结,这正是情感、情趣的定向性使然。

猜你喜欢

事物情感
如何介绍一个事物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情感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小语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