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情境创设例说
2010-08-15孟令权
孟令权
诗以言志,诗以抒情。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因此诗歌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上。诗歌鉴赏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和意境美的感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诗歌教学中,要使审美层次不高的中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的华彩乐章中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创设意境呢?笔者提出几种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一、故事引导法
故事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如能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把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引进课堂,娓娓道来,就能让学生在故事创设的情感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中去。如教学《马嵬》这首诗时,我给同学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先渲染他们真挚的情感,长生殿盟誓的欢娱,再讲述马嵬事变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无奈。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了“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两联中玄宗的凄凉无奈,甚至可以想象到其逃难途中的狼狈神情和慌乱心情。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强烈对比中,感受到诗人的嘲讽意味,从而体悟到诗的感情和意境。
二、场景渲染法
教师用自己精练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诗中所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脑中展开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可感的形象或画面,为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为欣赏诗歌创设良好的情境。如教学《锦瑟》时,让学生体会“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凄美朦胧的意境,可以这样给学生描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下面是无边无际的深青色的大海,海面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女,一边缓缓地织着华美的锦绸,一边黯然伤神,独自垂泪。那泪水洒向海面,顿时化作粒粒明珠,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一化为三还是三化为一,抑或是三者合一?蓝田美玉被深埋于地下,但其温润之气和华美光彩却在蓝天山上空凝祥聚瑞,远看似有近观却无,如梦似烟,可望难及,令人怅惘。通过描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一个空灵迷蒙、忧伤凄迷的意境中去。再如,学习《蜀道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蜀地奇险风光的画面,使诗意和画面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既感受到蜀道的高、险、凶,又体会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及对友人的牵挂,对国事的忧虑,对人生的感叹。学习《雨巷》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朗诵的MTV,学生对雨巷的阴暗狭长、诗人的忧伤迷茫、诗意的朦胧凄迷有了深刻的体会,整个课堂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进行着。
三、相关链接法
所谓相关链接,即用学生较熟悉的,与要鉴赏的诗情感或意境相似的诗词,来诠释此诗,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或把与此诗相关的评论,讲给学生使学生有较感性的认识;或把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场景讲给学生引发学生的联想。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常常会把学生引向一个较高的欣赏层次上来。如学习曹操的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链接前人的评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学习《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会诗人的开阔胸襟、雄伟抱负、自信态度、豪放情怀,可链接《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中的诗境突然再现,一下子理解了诗意和情感。另外,联系生活场景、让生活走进课堂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富有诗质,与诗意相合,教师可多动脑筋,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诗歌融入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动乎情,悦乎心。这样不仅诗的美学价值得以显现,诗的教化作用也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学习陶渊明 《归园田居》中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时,可让学生讲述见到的田园风光,把自己体会到的山村怡然自得的生活描述一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其对物质诱惑的抵抗力。学习《琵琶行》,把现实生活或影视作品中相似的场景引进课堂,从而体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叹,及这句话崇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背景烘托法
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论世,从而营造出理解诗歌特有的环境氛围。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其“艰难苦恨”的复杂情感,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诗人一生潦倒的遭遇,特别是诗人再次漂泊,滞留夔州,有家难回时,友人李白、高适、严武等人相继去世的打击,自己又年迈体衰,百病缠身,被迫戒酒的痛苦和凄凉,这种情况下,诗人抱病登台,本为排遣忧郁反而更添新愁。在这些背景材料的烘托下,诗人常年漂泊的忧愁,壮志难酬的痛苦,年迈老病的孤独,被迫戒酒的凄凉,国事身世交织的沉郁感情,学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再如,学习《琵琶行》时,介绍一下白居易被贬江州原因背景,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同是天涯沦落人”地深沉叹息和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五、诵读指导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指导即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停顿、语气、语调、语速,在反复的诵读中营造情感氛围,学生也会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地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感悟诗的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诵读法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随着朗读情感的变化,与作者或诗中的人物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在学习《马嵬》时,我让学生自读全诗,揣摩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范读全诗,让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很快听出诗中的讽刺意味,体会到应用平缓的语调、嘲讽的语气来读。然后再让学生体会节奏和重音,学生很快体会到“徒闻、此生、空闻、无复、同驻马、笑、为天子、卢家、有”等词应重读,因为这些词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强化了嘲讽的效果,深化了诗歌的主旨。再如《雨巷》一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轻缓的节奏中营造出忧郁、迷茫的意境,在忧郁迷茫的氛围中看到了“那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哀怨和彷徨。
六、巧妙设问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精妙的问题,用精、少、活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激发研讨诗歌的热情和激情,也非常有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如教学《琵琶行》时,我用了“知音”的典故,提出疑问: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潺潺乎流水”,简单的两句话就被俞伯牙引为知音,那么这两句话到底高明在何处呢?在《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中你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探究鉴赏的兴趣,整个教学进程就顺利进行了。再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创设情境:“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有何怨恨?杜甫为什么能听出琵琶曲中的怨恨?两个问题轻灵巧妙,创设了探究研讨的氛围,把学生引向了对诗歌深层内涵的思考。
情境创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首先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练简洁,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其次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朗诵能力,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情感要投入,教师自己首先要入境,才能创设好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美不胜收的诗歌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