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课堂形式 构建生态课堂

2010-08-15潘卫星

中学语文 2010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探究

潘卫星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较呆板,形成了所谓的“满堂灌”;后来,因片面强调主体性,课堂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到如今,“让学生课堂做题意味着学生动起来的”的思想又使课堂走向“满堂练”。其中的问题在于,一是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平等,二是教师始终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安排教学,因此落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然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构建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本文拟从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角度,探讨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的做法。

一、情境式的课堂设计

跟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生态化语文课堂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强调生活体验的必要,因此生态化语文课堂也必然是充满体验的情境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情境,营造和渲染气氛,为学生充分体验提供必备条件。生态化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即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托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来创设情境,具体有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1.实物演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与其费尽口舌跟学生解释什么是 “景泰蓝”,还不如直接拿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于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实物演示更多的可运用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如《荔枝蜜》《景泰蓝的制作》等。

2.图画再现。运用图画展示,可以将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快速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把贾府内部结构示意图挂于黑板上,要求学生对照图示,用语言表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这样学生不仅很快了解人物所在的环境,而且也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3.音乐渲染。借音乐魅力创设学习情境是一条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取与所教课文相关的音乐片段,据情况穿插于教学活动中,达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如:讲闻一多的诗歌《发现》,可先放《七子之歌》,让澳门小女孩容韵林那声声“母亲,我要回来”的深切呼唤打动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围绕着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音乐能使人陶醉,使人震撼,也可以使人深思,把音乐融入课堂,定会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4.角色扮演。为了使课堂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站在某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深层理解。一旦学生完全进入角色,那也意味着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刻了。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两角色,来表演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言行。学生在他们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和蔺相如坦荡无私的宽广胸襟。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再不必作深奥的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所学内容。

5.多媒体辅助。现代教育手段中的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的教学手段,也能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使语文课堂信息多元化、多样化,能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特意制作了flash课件,其中的朗诵配着悠扬、哀婉的乐曲声,能让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也就不难领悟了。我相信,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一定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无穷的创新源泉。

二、对话式的课堂氛围

生态化语文课堂,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坚持正确师生观理念下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说随时发表,无拘无束交流,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种平等的对话让课堂不再是沉闷的机械加工厂,而是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在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方面要增强对话意识,努力追求有效的对话方式,不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出“对话”契机,同时也要激发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学《祝福》时,一位教师一进教室就板书——“祥林嫂死了!”并把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然后要求学生以“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到底谁是凶手”为话题展开讨论,整节课就围绕着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展开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精彩对话。经过对话和深入的文本挖掘,学生最后都能清楚地认识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一学生最后还激动地提议,要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教师随即生成为作业资源,让课堂的精彩延续到了课后。对话,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起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绎精彩的舞台。

三、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所谓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种探究主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是实施组建“学习共同体”策略后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不仅强调“自主性”,也强调探究活动的“合作性”,是“自主”基础上的“合作”,“自主”和“合作”达到了和谐的交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引导学生作多角度的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那么学生的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我在教学《项链》一课分析玛蒂尔德夫人形象时,就采用了“结伴式”的探究方式。在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主动起来陈述观点,观点相同的小组将组成新的阵营,与观点不同的组展开辩论。学生的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如“爱慕虚荣”观、“诚实守信”观、“勤劳坚强”观等等。各小组成员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本组观点从课文中找到例证,双方可谓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我简要地作了点评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均能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也尝到了合作的乐趣。“结伴式”的探究活动,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的过程,努力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全员参与,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互补互促中得到提高。

四、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为了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及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语文课堂教学时也常常采用练习的形式,练习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练习方式可以称为“一刀切”,即全班学生做完全相同的练习题目。其结果是,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因不会做而对题目产生了畏惧心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认为太简单而使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革新”练习形式,将传统形式改为“超市式”练习方式。所谓“超市式”练习方式,就是教师可以提供像超市里花样繁多的货品一样多的符合不同学生口味的练习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在“练习超市”中选取一种或几种自己所喜欢做的练习。“超市式”练习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设置的难度不同、数量不同的练习,可以有针对性地促使每位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我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设置了这样的“练习超市”:“第一题:理解苏词风格,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第二题:理解苏词风格并与前文的柳词比较;第三题: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题完成,可多选。这三道题目难易区分度较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会多选,他们会觉得题目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而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则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因为力所能及,他们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做。“超市式”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难易,自主定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了把选择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让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更灵活、更开放,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从而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