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德育富矿,提升“审丑”能力
2010-08-15姜金凤
姜金凤
一、语文教育厚此薄彼
人所共知,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已明显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思想品德的教育了。一篇课文,若是文言文就强调落实字词句,以夯实文言功底;若是现代文,就多半只是要求识记字词的音形义,以积累词句基础。当然,也有选取几篇来教读的,但又多是读读课文,做做文后练习。总之,重在智力的考查,没有多少德育、审美教育的含量。而高考的语用题虽然涉及到做人处事的内容,但又常常是关于晚辈对长者说话要谦虚得体,学生对名家要表现出自谦、给名家以足够的尊敬等等问题。高考作文,虽涉及到品德考查,但又有多少教师平时真的在意这方面的引导呢?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形式已流于框架化,内容已生涩化,情感已虚假化。
有的教师关于德育教育,或许也还作一点“秀”。如某些示范课、优质课上的表演。而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根本就连“秀”也懒得作了。练习怎么问就怎么答,考题怎么出就怎么教,结果呢?上完了一篇课文做完了成套的练习,教师疲倦学生厌倦,丝毫不见一点语文的“精彩纷呈,情思飘荡”,课堂思想枯竭,情味索然,整个教学苍白干瘦,师生皆是活受累。这就难怪有人感慨,说“误尽苍生是语文”,说 “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而本人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是非观定型的阶段,是强化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德育这块精神田地,语文教师不应等闲视之,而应细心播种、尽心耕耘、精心浇灌,以提高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灵魂高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职责。
二、德育淡薄后果严重
时下的学生,除了作文的矫情虚假,有没有品德的滑坡问题呢?滑坡又有多严重呢?先看这两个事实。
多年前,网络曝光了一宗学生侮辱教师的事件——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期间挑衅、辱骂年老地理老师的视频。从那段近5分钟的视频上可见,一个戴耳钉的男生是如何把拳头挥向他的老师的,是如何嚣张地辱骂他的老师的。他们不但用各种手段挑衅、侮辱老师以此取乐,还公然上传视频以挑战社会谴责。其恶性言行,曾引起网友的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现出不解、惊讶和愤怒。北京的学校,出现这样悖逆道德准则的事件,行为之丑恶至此,不能不令人深思。对学生进行为人善良的引导、宽仁悲悯的教育很重要,做人分不清何为善恶何为丑美,遇不满之事动辄重拳相向、瞪眼辱骂,重者刀棍相加、暴力至上,流氓习气横行,这就是丑陋了。
再看一个事例。汶川地震后,重庆潮阳中学的三名学生,上传了一段自拍取乐的3分钟视频,表达他们惊闻地震发生后的兴奋,并“希望天天地震”,语出惊人。这段视频也曾激怒了千万网民,但后来竟然有人替学生辩护,说他们因为年幼无知,才觉得好玩,才出此语,并非十恶不赦。然而,我觉得,地震是大面积地毁灭生命、摧毁文明的严重灾害,其残酷的程度,一个中学生绝对有足够的常识。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像过节日似的兴奋和盼望,实在是头脑里没有一点关心他人生命的意识,没有一点公德基础,不知道这样的言行是丑陋的,是品德缺失后的灵魂丑陋的外在表现。
三、德育资源何处有
中学生的品德教育迫在眉睫,然而,德育教育的资本在哪里?教育的矿石在何处?
课外阅读就是一座流动的富矿。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读杂志报纸等,让学生适当看电视甚至上网,他们自然知道罗映珍是谁谢延信是谁,也知道范跑跑是谁吴加芳是谁,更知道某些封疆大吏是如何贪污受贿、欺上瞒下、尔虞我诈的。渠道多了,就相当于一个人既接受着阳光的照耀,又见识了社会的阴影,自然而然,精神食粮就丰富了,不但枯瘦的作文因为有了充足的素材而变得丰腴起来,饿瘦的心灵也因为得到审美和“审丑”的锻炼而强壮起来。所以,学生的“强壮”,关键还在于老师,在于你有没有现代教育理念,有没有现代信息理念,重不重视现代化渠道,想不想引导学生去开挖那活生生的富矿,有没有超出平庸试卷之上的高远目光了。如果在德育上毫无作为,是绝对有愧于现代人师这一称号的,是绝对落伍于现代高考的步伐的。
语文课本绝对是座黄金富矿。课本里面有蕴藏丰富的“德育黄金”。有言道:“吹尽黄沙始见金。”但对于课本内这特殊的“黄金”,掏挖其实不用如此费力的,只要老师心眼活脑筋灵、有现代意识,这“黄金”便俯拾可得。德育也就是品德的美育,是灵魂的美育,而要提高审美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先提高审丑水平。我认为,就这一点上,回归课本,实在是大有可为的。只要为师的不只盯住试卷考题,不对课本的资源视而不见或弃如草芥,美育的黄金富矿就摆在我们眼前。
正面教育的课文材料,都不难启发学生去领会。这里且举另一类的课文。
《柳毅传》,钱塘君被赞评为神武勇猛、疾恶如仇的人。然后,“昔尧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且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怒就发洪水九年,淹没天下、残害生灵的人,怎么称得上英雄?与人相处不和,就凭借自己的神力,搬来大山堵塞他人去路,俨然一个恶少形象。而后文所写,更见其冷血和残忍。他为了报侄女被泾川龙君二儿子欺负之仇,“错杀无辜六十万,伤及庄稼八百里”。一个为报私仇,而如此滥杀无辜的人物,该如何去评判他呢?他算是恶棍呢还是英雄?而教师如果一味停留在教参“神勇威武”的人物定位上,照本宣科上课,或许会误导学生吧?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视觉去审视这个人物吧?
《滕王阁序》里,我们惊叹王勃的才华横溢,其挥毫泼墨、语惊四座之景如在眼前,但王勃不看场合地张扬自我,是否有不通世故之疑?人家都督早把“奖品”内定给女婿了,王勃恃才傲物,夺了内定的奖项,令“都督怒,起更衣”,幸好那都督是个赏识贤才的好官,才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如果王勃碰上私利脸面重于一切的官僚,纵有八斗高才,他也难以保全自己,什么才学声名都要完蛋。在这个人心叵测的现代社会,不分场合地显摆自己,做人势必危险。
这些课本材料,难道不是德育的优质材料吗?不是“审丑”教育的优质材料吗?引导学生辩证地去思考,去深挖这些课本的材料金矿,学生作文材料丰富了,灵魂里也有了脑黄金。可见,有时从“审丑”角度导入是很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