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0-08-15黄凌云

镇江高专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师

黄凌云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地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也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目前中国大学生数量已居世界之首,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各高校是否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作为教学之魂的课堂是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带着这些疑虑,笔者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课堂情况为代表进行了一次调查。

1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0年6月笔者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理工专业和文科专业共9个系部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个别访谈法。问卷中设计了18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共发出3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56份,问卷有效率为99%。

2 调查的结果及初步分析

2.1 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当我们把满勤率作为探讨课堂效率的基础时,现实情况令人堪忧。调查中发现只有30%的学生从来没有逃过课,而有12%的学生是经常逃课,58%的学生偶尔逃课,也就是说,有高达70%的学生在他们目前的大学阶段已经逃过课。

对于逃课的原因,40%的学生由于私事而逃课,例如:课程和兼职冲突、玩乐等;53%的学生是由于教师的原因,例如:教师不点名、教师讲课太枯燥等;7%的学生是由于学校课程开设的不合理而逃课。在看待周围同学逃课的态度问题上,55%学生认为无所谓;24%的学生是不反对的,认为是可以理解和正常的;只有18%的学生持反对的态度。

由此表明,在大学校园内,学生逃课的现象非常常见,有人说“不逃课,就不算上大学”,更有荒谬的说法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2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重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有69%的学生对待课堂学习的态度为认真,有20%的学生不认真,仅有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应该树立非常认真的态度。在“您所在的班级的听课氛围如何”这一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听课氛围一般,只有一半人在听课;11%的学生认为所在的班级学习氛围很差,只有少数人在听课。

2.3 课堂中学生反应冷淡,互动不足

在课堂中,喜欢发言的学生只占10%,视情况而定的占49%,不喜欢发言的占41%,大学生对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34%的学生是怕答错,认为自己发言的好坏或对错会影响别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看法,答错了很丢面子;24%的学生是由于不喜欢上课的教师;19%的学生是由于不喜欢本课程;1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不需要课堂发言的。

在互动方面,48%的学生偶尔和教师互动,34%的学生极少与教师互动,还有9%的学生从不和教师互动,只有9%的学生经常与教师互动。60%的学生认为不能实现良好互动的原因是由于课堂上周围同学反应冷淡,1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提供良好的互动机会。

2.4 课堂学习效率差强人意,各类违纪活动充斥课堂

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课的时间为20~30分钟,有37%的学生认真听课时间在20分钟以内,只有9%的学生在30分钟以上。在影响其听课效率原因的选择中,有63%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授课风格”这一项。而在“哪个因素会降低您的听课热情”的选项中,有95%的学生认为是“课堂的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教学的形式单一呆板”,这些都显示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玩手机、睡觉、跟同学聊天、吃东西、看其他书籍等活动充斥着课堂,调查显示,课堂上玩手机和认真听课的时间比例分配基本持平,大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手机的把玩上。

2.5 幽默风趣型教师受欢迎,期待教师授课方式和风格的改善

问卷的最后两个开放式的题目,调查后发现学生认为课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授课内容枯燥无聊,授课模式的单一死板,课堂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气氛压抑。针对此现象,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改变授课方式。调查显示:50%的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同时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现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从对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课堂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急需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3 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因素

3.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动力的“落差”。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中都有升学的压力,尤其在高中阶段,在历经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考上大学,目标既已实现,又没有动力去树立新的目标,加之学习压力的大大减轻,使得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心理,上课“想干什么干什么”,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

2)学习方式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不同,中学阶段学校里、课堂上有严格的纪律,学生有明确的共同的目标,而大学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自觉树立自己的目标,培养自己的兴趣点,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很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和巩固。

3)自我控制能力差。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选择不听或者直接逃课,完全由自己的心情来决定,例如当玩乐与课程相冲突的时候,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当周围干扰出现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课堂学习不重要,“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并且大学里很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平时不上课不听课,考试前突击一下,照样可以过关,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诸多课堂违纪行为。

3.2 教师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活动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1],但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仍然应是教学,教学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科研直接与教师本人的职称相挂钩,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却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同时学校也将科研作为学校软实力的基础,导致教师专于科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认真备课,课堂教学只是应付了事,教学质量较差,责任心渐渐消退。

2)授课模式单一,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认为课堂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授课内容枯燥、模式单一、形式死板、内容不分主次、没有良好的互动、授课懒散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受专业限制,在知识结构上尚不完善,虽然他们大都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但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同时有些教师在某一领域虽是专家,但语言表达能力、讲授能力欠缺,导致知识和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素质。

3)亲和力有待增强。调查中学生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生疏,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缺乏互动,课间课后缺乏交流,教师很少关心和关注学生。

3.3 学校的因素

1)管理制度不严。大学课堂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虽然各校都有点名的制度,但是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实施,随意性较大。而对于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的学生却没有系统的管理和制约的方法。

2)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在高校的校园内,普遍存在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校园内各类活动丰富,但专业学习却不常为人所道,专业探讨却不常被推广。因此,校园的学风建设有待提升[2]。

3.4 社会环境的因素

1)社会的消极观念。许多家长、学生都错误的认为上大学如果不求深造的话只要拿到文凭就可以了,上大学是轻松的。这种观念在很多学生思想中根深蒂固,上课是为了考试,上课是因为教师点名……这对于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2)社会中用人单位的功利性。上大学最终要找份好的工作,而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会录用有工作经验的优秀的学生,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现今社会,学生不得不离开课堂,为积累工作经验、为考证、为就业而奔走。

4 探索打造高效率课堂的方法

4.1 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阶段,没有目标,缺少规划。具体建议如下:

1)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个人的态度决定其学习行为,学生要努力培养个人兴趣,将课堂学习和个人自学有效结合,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水平。

2)制定学习计划,养成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可以制定长期目标,例如在大二的时候通过计算机二级,在大三的时候通过英语四级,为了达成此目标可以有许多短期的目标,可以安排至每个礼拜甚至每天的任务,这样不仅生活充实,而且也能不断地督促自我、提升自我。

3)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学习。课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的时候不仅思考课本的知识,还要联想课外知识;上课时要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积极互动;课后,要巩固知识,养成独立钻研、务求其解的习惯。

4)培养对各门课程的兴趣,要善于请教。大学虽然是各专业领域的学习,但是各学科是相通的,课程间相辅相成,多领域学习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4.2 教师方面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风不正,学风不浓,学生不爱学习,虽然可以列出种种内因、外因,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改善授课方式,提高个人魅力。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方式包括教师的语言风格、传授技巧、课堂互动等各方面。在各高校中,长期的师道尊严观念导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容丝毫的侵犯,因此不尊重学生的思想,这不仅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易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矛盾[3],所以教师授课时可适时运用幽默,调节课堂气氛,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语速带有节奏,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学生可参与的方法,在讲授了理论知识后,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更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业务水平。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教学信息传递、储存、处理、反馈的过程。学生是不断地在变化的,所以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仅讲授书本的知识,而应该更多地提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本课程的前沿研究情况、在现实中的体现与运用情况,增强课堂知识与现实的结合和联系,使学生对课堂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这样才能具备提供信息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效果[4]。

3)还原学生主体角色,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把握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教学除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主要就是出色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积极、直接、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5]。

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为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有“质”,这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要精心准备、设计[6]。

4.3 学校方面

1)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学校纪律,必然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会导致学习松弛,违纪成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秩序的管理,才能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把纪律约束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以提升。

2)加大对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有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或者教学方式不灵活,这就要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同时加强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铭,江英,朱丽莉.如何营造新时期大学学习氛围——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0(23):197-197.

[3]王若梅.中美两国大学教师授课方式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02,25(4):313-316.

[4]袁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6):97-99.

[5]丁小琴.激发学生思维,还原学生主体地位[J].中学课堂辅导:教师版,2010(2):23.

[6]程重国,何培雯,贾玉林.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5):164-165.

猜你喜欢

大学课堂教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