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生厌学心理的教育策略研究
2010-08-15张雪梅
张雪梅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 扬中 212211)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在校就读的中职生大都在16~19岁之间,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高峰。他们个性开始逐步形成,情感世界日趋丰富,但同时也有着不稳定、易冲动、不协调、爱幻想、情绪变化起伏不定的特点。
就学生个体而言,要以学生的整个身心为教育对象[1],提倡“整体大于部分”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主张教育将培养“健全的人”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厌学心理状况,提出几点看法。
1 中职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心理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体表现为:
1)缺乏兴趣。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对中职阶段的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学生在中职一年级时还能够坚持上课。到了第二年,一部分学生对环境、教师、同学熟悉了,出现上课睡觉、迟到、早退现象,有的学生在网吧消磨时光、在校园里惹是生非,还有的学生把交往异性朋友作为该阶段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
2)轻视学习。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已就是读不好书,有部分学生家境贫寒,认为没有社会关系,靠自己学习、靠家人都行不通,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有一部分家境好的学生,认为读书太辛苦,最好不读书,上课来不来无所谓,听与不听无所谓,作业做不做无所谓,成绩好差无所谓,到时让自己的父母花钱买文凭、花钱找工作就行。
2 中职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2.1 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能力不足。中职生中考落榜而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由于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产生了消极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彻底没希望了,产生了厌学心理。
2)缺乏目标。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本科生找工作尚且不易,中职生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困难。但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前,每个学生又有着自身的渴望。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可以实现的目标,学习在学生心里便无足轻重,渐渐产生厌学情绪。
3)心理不成熟。中职生由于思想还未成熟,受社会文化和家庭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放纵心理和叛逆心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由教师安排,生活由家长安排,而读中职后,大多数都是住校,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可以独立自主,同时每天有许多时间由自己支配,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支配课余时间,因此产生放纵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叛逆心理,在课堂上喜欢与教师“顶嘴”、与同学“说话”,甚至“睡觉”,对父母常常产生对抗情绪等。
2.1 学校管理教育方面
1)课程与实践脱节。在中职学科课程设置上,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加上受到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作用,渐渐产生厌学情绪。
2)管理形式单一。相对初中、高中学习,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轻很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对于缺乏学习目标、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采用“看学生”的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有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教育学生,一味压制,学生的“反弹”会更严重。
3 关于中职生厌学心理的主要教育策略
“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了,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心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2]教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信任、所爱戴,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体贴。因此,“爱”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石。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中职生厌学情绪的转化必须由外到内,激发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根本。为此从学校教育角度提出以下四条教育策略。
3.1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关爱学生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心理基础是需要—价值—满足,即只有引起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识到学习内容本身的价值,才会努力去学习[3]。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教师关注、欣赏、接纳时,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从而也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应以爱为中心,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唤醒其主体感。可以通过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等方法转变学生的厌学心理。
3.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
“人作为实践主体从事着两种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变主观世界的活动。因为实践既包括环境的改变,也包括人的自身的改变,是两者相一致的活动。”[4]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奥秘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只有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最持久、最深刻。因此在中专课程的教授中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要注重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
3.3 注重开设艺术课程,提高修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的智力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这九种智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这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以每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智力是不同的,这也形成了每个人的差异性。中职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他们有限的三年学习时间里,作为教育管理者,全面培养学生素质,除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他们懂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他们不盲目追求,避免从众、模仿、攀比、虚荣、叛逆、厌学等心理的产生。从课程的存在方式划分来说,可以分为显课程和潜课程[5]。实践证明,重视中职学生的潜课程设置,有效引导学生亚文化的发展,有意识地调控潜课程的影响,常常能够形成“不教而教”的人文空间。中职生相比高中生缺乏三年的文、史、哲、体、美、音、数、理、化等知识的积累,而文史哲体美音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历史课可以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思索中总结成败得失;地理课可以让学生在方寸之间放眼世界,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体育课的开设不仅增强学生体质,更能锻炼学生意志;美术欣赏课能够让学生分辨美丑,形成高雅的审美观等。这些课程在中职生的课表中很难见到,而这些对于16~18岁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必须的,对于他们的一生来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4 注重立足现实,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让自己有绝活必须学会三件事:一是了解自己;二是了解别人;三是了解自己所处的时空。”[2]中职生的理想必须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不断鼓励学生,客观面对现实,增强自信,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理想的计划。笔者所在的扬中市是全国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学校在1990年到 2000年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开设了与电力电器相关的专业课程。招收的学生直接与不同企业签约,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助费用,毕业前一年到工厂实习,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规范学生在校的言行,还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确定方向,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的中职生来说,他们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家庭的理解与支持,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当然,最终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努力。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新形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永远的课题。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5]张乐天.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