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中会话的含义
——从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
2010-08-15张晓茹
张晓茹
(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遥远的救世主》中会话的含义
——从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
张晓茹
(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会话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在表现双方含蓄的情感、促进二人思想和灵魂的交流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分析文中的几段线索性的会话,阐释会话背后隐含的语用含义,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加深对小说的整体理解。
《遥远的救世主》;格赖斯;合作原则
中国当代著名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1],作者豆豆,原名李雪,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遥远的救世主》于2005年在中国首次出版,立即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天道》在2006年上映,并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
《遥远的救世主》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鲜明体现了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本文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对会话的语用分析,阐释会话含义。
1967年,哲学家格赖斯在William James Hall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理论[2]。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3]。1975年,为了进一步说明合作原则,他又引入了4条准则:(1)数量原则:i使你的话语如所要求的(交谈的当前目的)那样信息充分。ii不要让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2)质量原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i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ii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原则:要有关联。(4)方式原则:要清晰。i避免含混不清。ii避免歧义。iii要简练(避免冗长)。iv要有序[4]。
一、《遥远的救世主》背景简介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一个北方小城——古城,男女主人公因为都有侨居德国的经历,对主流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灵魂归属的追求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情愫。在小说中,芮小丹是古城一个年轻的女刑警。她随离异后的母亲在德国长大。后来,回到中国念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警官大学毕业,然后回到故乡古城做了一名刑警。因为很小就侨居德国,国外的一些偏见和排斥令她非常渴望被主流社会接纳,这也是她为什么选择刑警作为职业的原因。丁元英是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并取得了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做过一段私募基金的负责人。其思想深受佛教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因为他的行为常常出人意料,有悖常理,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他性格诡异,不好接近。在私募基金盈利的最高点,他突然宣布解散并暂居古城,以求灵魂的安宁和自我反思。肖亚文是芮小丹大学时期的好友,并且在丁元英的私募基金担任秘书。在帮助丁元英把暂居地定为古城的时候,促成了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相识。事实上,肖亚文是希望通过芮小丹能保持和丁元英的联系。此外,韩楚风是丁元英在柏林大学的校友,当时在北京一家大型国企担任总经理,继而升任董事长。通过投资丁元英的私募基金,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在小说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理解丁元英的人,并且被看做是丁元英的朋友。
二、《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会话分析
(1)丁元英的侧面形象
会话1
肖亚文把账单和现金放进箱子里,说:“丁总,您怎么不问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
丁元英说:“这不礼貌。”
肖亚文说:“以前我在两家公司打过工,离开的时候老板都会这么问,以示关心,这是做老板的风度。”
丁元英说:“我不懂里面的规矩。你有什么打算?”
肖亚文手一挥说:“算了,那都是虚的。”
会话2
韩楚风看了丁元英一眼,说:“有人骂你是汉奸,说你带着德国鬼子掠夺中国人,用国际游资扰乱国内融资市场。”
丁元英面无表情地说:“汉奸好歹还是人,比骂我不是人的总好点,知足了。”
分析:在会话1中,丁元英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回答了肖亚文的问题,并没有违背四个准则。当他重新以入乡随俗的方式回答肖亚文的问题时,肖亚文的回答违背了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因为她压根没有接受丁元英的话题:她并没有告诉他她对未来的计划是什么,这样她就违反了数量原则;她的回答“FORGET IT”跟丁元英的问题并不相关,这样她违背了关系原则。在小说里,她之所以没有直接回答丁元英的问题,是因为在和他共同工作了一年以后,知道强迫他回答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会话2中,作为密友,韩楚风告诉丁元英,由于负责私募基金的原因,他被人称为汉奸。丁元英的回答违背了关系原则,因为他并没有直接回应批评,而是偷换了概念。听完韩楚风的话后,他没有直接争辩自己是不是个叛徒;但是,他很幽默地化解了这一称号的侮辱性,并自嘲说至少人家在批评他的同时还承认了他是人,比不是人好多了。
通过这两段对话,作者向读者大致勾勒出丁元英的轮廓:一个叛逆、奇特、不循常规和不可预测的男人。
(二)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
会话3
丁元英的酒劲儿还没有完全醒过来,身上还带着一股酒气。芮小丹立刻想起了肖亚文的那句话:酗酒、女人,花天酒地。
芮小丹递给丁元英一张纸条,冷淡而客气地说:“丁先生,这是我的电话。亚文是我的朋友,大家就不用客气了,以后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就给我打电话。”
分析: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芮小丹对丁元英说的这段礼节性的话完全符合这四项原则。大体来说,芮小丹也算是尽了地主之谊。但是,从这段话中,字里行间只能感觉到芮小丹作为东道主的义务,并没有透露出她的一丝情谊和热情好客。这是芮小丹和丁元英的初识。但是,尽管丁元英是跟韩楚风一起喝的酒,但还是给毫不知情的芮小丹造成了一种丁元英花天酒地的感觉。
会话4
八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芮小丹并没有接到丁元英的任何电话。眼看着春节——中国传统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就要到了,芮小丹想着毕竟是春节到了,她还是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电话接通后,芮小丹问:“是丁先生吗?你好。我是芮小丹。”
丁元英礼貌地说:“芮小姐,你好。有事吗?”
芮小丹略微有些不快地说:“不是我有事吗,是你有事吗。快过春节了,看看你需要什么,特别是需不需要找人看房子。”
丁元英说:“我春节不回去,都挺好的,让你费心了,谢谢。”
芮小丹说:“如果需要什么就给我打电话,不要客气。”
丁元英说:“谢谢,谢谢。再见。”分析:通过电话,芮小丹进一步了解了丁元英的性格。作为一个客居古城的外乡人,在电话里却问东道主需要他做些什么,这样他违背了质量原则。因为从常理来分析,作为东道主的芮小丹不可能需要他的帮助。这段对话表明,在丁元英的概念里,他只会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帮助。他从本质上把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姿态俯视他眼中的芸芸众生,潜意识里认为他应该是助人者,而不是受助者。
会话5
芮小丹问:“可以抽烟吗?”
丁元英一怔,回过头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会抽烟。桌上有,你请。”
芮小丹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烟点上一支,说:“你刚才惊讶了一下。”
丁元英说:“是,还没习惯。”
芮小丹笑笑说:“不,是看不惯。你的眼神比你诚实。”
分析:在丁元英的家里,当芮小丹问她是不是可以抽烟的时候,丁元英并没有马上直接回应,而是怔了一下。然后,他对自己没有意识到芮小丹抽烟这个问题表示歉意。这样丁元英就违背了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当芮小丹问到她是不是可以抽烟的时候,丁元英没有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这样他就违背了数量原则;从另一方面说,既然芮小丹问她可不可以抽烟,就已经说明了她会抽烟,并不需要确认,这样,丁元英就违背了关系原则。此外,当芮小丹指出了他的惊讶,他不承认,还争辩说自己只是“还没习惯”,这样就违背了质量原则。因为从上下文来看,丁元英听到芮小丹抽烟的要求时确实很吃惊。
值得注意的是,在她爱上丁元英以后,芮小丹很坚决地戒烟了。
会话6
芮小丹仔细看了一会儿音响器材,问:“你这套音响很贵吧?”
丁元英说:“还可以。”
芮小丹又问:“还可以是什么概念?”
丁元英说:“得几万吧。”
分析:在这段会话中,当芮小丹问他的音响是不是很贵,丁元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还可以”。因为他知道音响的价格可能高得超乎一般人能接受的价位,为了不表现自己是炫富,他故意违背了质量原则、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不是直接用“是”或者“不是”回答芮小丹的问题。丁元英在知道他的音响很贵的前提下,仍然说“还可以”,违背了质量原则;他的回答总是非常含糊,违背了数量原则;同时,他的答案都是非常间接和含蓄,违背了方式原则。
但是芮小丹当时想按照丁元英的配置买一套音响,因此她非常迫切想知道音响的价格。所以她一直不停地追问确切的价格。丁元英的回答“得几万吧”看起来已经说出了实话,但是从下文可以得知,他的音响至少值几十万。因此,丁元英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原则,因为他没有说出真正的价格;此外,还违背了质量原则,因为他在价格上向芮小丹撒谎了。
总之,对丁元英来说,和芮小丹谈论音响的价格是他非常想回避的话题,因为他不想给芮小丹留下炫富的印象,因此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违背合作原则。
会话7
丁元英说:“斯雷克也是一个很权威的品牌,有发烧友的劳斯莱斯一说。”
芮小丹笑道:“我在杂志上从没见过‘发烧友的劳斯莱斯’这一说,倒是经常会看到‘穷人的劳斯莱斯’的提法。丁先生不必规避什么,你越绕圈子就越提醒我是穷人。”
丁元英有些尴尬。
分析:之前丁元英在音响的价格上欺骗过她,所以芮小丹对待他的态度不冷不热。当丁元英指出她的音响配件很不错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揭穿了他的谎言。在这段会话里,丁元英违背了质量原则,因为在他知道芮小丹选择的品牌并不是那么好的时候,还大肆赞扬;芮小丹违背了数量原则,因为她不仅直接纠正了丁元英的错误评价,还特意指出了丁元英的错误所在。她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对丁元英欺骗她的不满的发泄,并且是有意使丁元英陷入尴尬境地。
会话8
丁元英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成年人的成熟之举吗?”
芮小丹说:“是你的承诺不成熟还是我履行承诺不成熟?”
分析:在这段会话中,芮小丹并没有直接回答丁元英的问题。她改变了丁元英问题中的概念。这样她违背了关系原则,因为她没有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反过来问了他一个问题,并且让丁元英也难以回答。从小说中,并不能看出丁元英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芮小丹对他的情感,他只是在尽量避免面对这个问题。
会话9
“喂……”电话里传来了丁元英的声音。
就在丁元英的声音传进她耳朵的一瞬间,她的感情、她的绝望、她的心痛……像决堤的潮水一样倾泻而出,她“哇”地一声哭了。
丁元英紧张地问:“是芮小丹吗?出什么事了?”
芮小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父亲一样大哭着说:“刚才我差点被打死,枪口就顶在我头上,是颗臭弹,我怕我死了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电话里沉默了。
芮小丹止住哭声,眼泪却仍然止不住地往下淌。
丁元英沉默了片刻,问道:“你在什么地方?”
芮小丹说:“在宜阳县城郊的高速公路上。”
丁元英又问:“路程有多少?回去走哪条路?”
芮小丹说:“30多公里,进古城走北环路。”
丁元英说:“30分钟后,我在北环路的路边等你。”
芮小丹呆住了,迟疑了片刻泣声问:“为什么?”
丁元英说:“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分析:这段会话发生在芮小丹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侥幸逃脱罪犯的袭击后。之后,芮小丹和丁元英正式确认了他们的爱情。丁元英决定不再逃避并且接受芮小丹的爱。会话中,当芮小丹向丁元英哭诉她的遭遇时,丁元英并没有直接安慰她,而是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只是询问了她的所在地点,这违背了关系原则。因为从常理来说,丁元英这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安慰她。但是,这正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个时候丁元英下决心接受芮小丹的爱。他告诉她,他在回来的路上等着她。当芮小丹听到这些,惊讶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此,她的回答违背了关系原则,因为她潜意识里并没有立刻理解丁元英的意思,只是询问“为什么”。总的来说,芮小丹这次无意识的回答,形象表明了她在得知丁元英的态度改变之后难以掩饰的惊喜和意外。
会话10
芮小丹把玉佩给他挂在脖子上,说:“自家的孩子就得多管着点,象征性戴3天,这3天不许摘了啊。咱把它掖在衬衣里外边就看不见,不怕人家笑咱娘娘叽叽。”
分析:随着时间的流逝,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进一步巩固。芮小丹对丁元英有一种母性的爱并且把丁元英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内到外对他爱惜和照顾。在这段会话中,如果不是有上下文的话,读者可能会误解为一段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爱人之间。理论上说,芮小丹的话违背了方式原则,因为她话里的含义非常模糊,离开语境就很容易造成误解。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描述也体现了芮小丹对丁元英热烈的爱情。
会话11
丁元英说:“那点事,傻瓜去了都能办。”
芮小丹问:“你能确定我不比你说的那个傻瓜更傻吗?”
丁元英笑了,说:“确定。”分析:这是一段芮小丹和丁元英之间非常随意的会话,处处流露出平凡生活的气息。丁元英对芮小丹的回答非常严格地遵循了合作原则,并由此产生了幽默。丁元英说他确定芮小丹不会比傻瓜更傻。这看起来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但是从上下文,读者能领悟到芮小丹的聪颖过人。所以,暖暖的爱意也能从简单的对话中体现出来。
(三)对芮小丹牺牲意义的讨论
会话12
肖亚文问道:“小丹为什么自杀?”
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
肖亚文说:“没用就自杀,一般会被认为是践踏生命的尊严。”
丁元英说:“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
肖亚文问:“小丹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阻止她?”
丁元英说:“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面对这样的道别我能说什么?我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
肖亚文重重地问:“为什么?”
丁元英平静地说:“因为,她是警察。”分析:这段会话发生在丁元英和肖亚文之间。肖亚文作为芮小丹的大学同学,无法理解为什么芮小丹会在执行任务时选择自杀;丁元英可以看做是芮小丹的灵魂伴侣,他能读懂芮小丹的选择,但是却因为没有及时阻止芮小丹单独行动而被很多人谴责。在这段会话中,二人的问和答环环紧扣,严格遵循了合作原则。在这里,作者意图通过描述丁元英和肖亚文在芮小丹的选择上的不同立场,探索芮小丹选择背后的美丽人性。最后,在理解了芮小丹对精神天堂的追逐之后,读者们也就能理解芮小丹的选择,同时自然而然从心底对她产生深深的敬意。
上面的会话中,说话者或是非常严格地遵守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或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体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沟通交流的效果。总之,通过应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对以上会话及其含义的分析,读者能更加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发展脉络。此外,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这篇小说思想上的启迪作用。在物欲横流的当代,芮小丹之类对纯洁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实践的理想主义者已经不多,这对当代的读者也是一种灵魂上的震撼和冲击[5]。
[1]豆豆.遥远的救世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Grice P H.Studies in the way of wo rds[M].Beijing:Fo 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24-37.
[3]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 ragmatics[M].Beijing: Fo 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 rnold Limited,1999.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7-194.
[5]张千会.《白象似的群山》中会话的语用分析[J].文化研究,2009(3):219.
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6-0062-04
2010-07-06;
2010-08-12
张晓茹(198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