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及其意义
2010-08-15李军星
李军星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贵州遵义563002)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及其意义
李军星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贵州遵义563002)
毛泽东通过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且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意义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和不懈追求,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毛泽东通过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且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是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工业现代化,毛泽东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有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人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作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在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上,他既反对英法等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也反对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为此,他于1957年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2]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2]中国工业化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顺序来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现代化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现代化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必须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在这里,毛泽东已经有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明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为实行这一方针,必须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
(三)中国现代化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这是毛泽东积累多年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所形成的一个基本思想。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3]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剥削本国和外国人民的血汗进行积累,而应主要靠自己的积累,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现代化起步晚、起点低,再加上建国之初不利的国际环境,所以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只能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农业、干工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体现了他独立自主地走自己道路的决心。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并不排除向外国学习。对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响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不仅要学习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学习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
(四)中国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毛泽东对此不仅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经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工业化一直是毛泽东所强调的重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工业化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4]这里,毛泽东把消灭不平等的剥削制度与发展生产促进中国富强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化的方法上,毛泽东认为,“实现工业化,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2]这一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必由之路的正确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基础。
政治民主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而且带领党和人民创建了有利于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人们当家作主积极性的发挥,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对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毛泽东从分析文化同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的本质和社会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5]同时,毛泽东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6]基于这一科学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文化的方针,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五)中国现代化是分“两步走”的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问题,并提出了用50年到100年的时间,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设想。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7]1956年9月,他又谈到“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2]在反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阐述了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8]明确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这一思想成了毛泽东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依据。1963年9月中央在制定《关于工业发展问题》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在三年过渡阶段之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9]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具体地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0]周恩来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毛泽东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设想。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意义
在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11]毛泽东通过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形成的中国现代化思想,虽然某些方面还欠成熟,甚至有些偏差和失误,但总的说来,其现代化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不仅使现代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使现代化的内涵更加深刻。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明确表述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这是毛泽东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完整表述,其中“科学文化现代化”在以后的报刊或报告中则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此,四个现代化就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如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2]1975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出来的。”[13]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1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也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这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现代化的新认识。邓小平、江泽民这些新认识都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的的,并没有超出毛泽东设想的四个现代化的范围,只是在四个现代化内部的辩证关系认识上更加深刻了。因此,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这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以及“三步走”战略提供了思路
毛泽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设想,经历了一个过程,从15年左右,到50年,再到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正确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13]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与毛泽东的认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只是分析更深刻了。邓小平正是依据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依据基本路线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时间设想上,与毛泽东所设想的10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相同;在战略步骤上,毛泽东是“两步走”,是到本世纪内全面实现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而邓小平是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的设想更贴近实际。由此看出: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路方面有相通之处。因此,毛泽东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以及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设想上,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三步走”发展战略提供了思路,提供了依据。
(三)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对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经验
毛泽东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3]建国以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仍然谋求对外合作的途径。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并说:“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2]毛泽东主张与外国人做生意,学习外国好的经验,特别是科学技术,实际上可以视为对外开放的思想;新中国从成立至毛泽东逝世时,已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展了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这也可以视为对外开放的实践。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毛泽东的实践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经验。
(四)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毛泽东虽然没有讲过市场经济,但是并不信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惟一形式,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也不那样教条。他在读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成为可能”,这是对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既然计划不一定符合规律,那么我们就不应迷信计划。毛泽东由对计划经济的质疑到提倡商品生产,坚持按劳分配,主张等价交换,坚持按价值法则办事;主张扩大企业自主权,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思想表明:毛泽东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经济思想,为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思路,对于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为我们建立了中国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而且期望建立“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战略目标,对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也希望出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3]。同时,邓小平还把民主看成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并把它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则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4]的论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民主政治进程中,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断提高。
(六)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领导集体,开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去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1979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13],“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13]同时,邓小平认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5]。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不完成好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16]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6]因此,要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16]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17]“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7]胡锦涛也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倡并弘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并以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在全社会、全民族逐步形成并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基本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总之,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毛泽东未能实现他梦寐以求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但是他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经过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前,我国人民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1,241,23,41,310,124,42-43.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2,1435.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663-664.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92.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8]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116.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7.
[10]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04-805.
[1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312,86,163-164,145,168,208,210-211,212.
[1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33-34.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1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33,33.
[1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278-279.
(责任编辑:魏登云)
Mao Zedong's Thought on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LI Jun-x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Mao Zedong created his unique modernization through his great efforts,which not only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but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wadays.
Mao Zedong;Modernization Thought;significance
F30
A
1009-3583(2010)-04-0001-06
2010-03-16
李军星,男,河南安阳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