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

2010-08-15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维特歌德文学

欧 蕾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贵州遵义563002)

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

欧 蕾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贵州遵义563002)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审美不是最终目的,总是力图表达一定的社会意图,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文章从作家、接受者、研究者这三个审美视角作为突破口,把握文学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蕴,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关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文学活动;审美关照;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是人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考察文学活动,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前提的人的生活中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进行考察。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所以文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正确地把握世界,认识世界,参与改造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源于文学活动与现实人生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文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下面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为例浅析文学活动作为特殊审美意识形态的审美意义。

《维特》是歌德为德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的素材主要来自歌德在古城威茨拉经历的一段恋情。文字优美,情节感伤,在当时的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而且征服了世界各国的青年男女。我认为仅仅把它看作是维特式的爱情悲剧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大概违背作者创作的初衷,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学活动的的审美视角看到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涵,从而更进一步地把握文学的真正本质。

一、从作家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创作体现了歌德对人生的一种审视、感悟和反省。

《维特》直接反映了歌德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可以说小说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色彩。歌德曾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非是直接关系到那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1]其作者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折射出歌德的心路历程。23岁的歌德刚从大学毕业便奉父命到威茨拉。歌德刚到达这座小城,便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氛。那时正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法国的启蒙运动在伏尔泰、卢梭的领导下正如火如荼,但威茨拉却如一潭死水,守旧势力强大,等级制度森严。这与歌德所具有强烈的反叛的性格和豁达的思想格格不入。他蔑视帝国现实,每天躺在树丛或草地里沉浸于古希腊的世界。年轻时歌德住在威茨拉的表姨母家,一次舞会歌德去接一个名叫夏绿蒂的全城最漂亮而且舞也跳得最好的已经订婚了的小姐。呈现在歌德面前的便是后来被他原样搬进《维特》的那一幕:一个穿着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蝴蝶结的苗条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弟妹中间分发面包。后世不知有多少画家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再现了这一场面。歌德看呆了,半天才醒过神来。在舞会上歌德才知道,夏绿蒂的未婚夫便是自己的同事加斯尼,但这丝毫阻止不了他追求夏绿蒂的决心。

从舞会结束起歌德深深地爱上了夏绿蒂,夏绿蒂严肃地告诉歌德她爱的是加斯尼。他在远方的好友迈克尔也承认她很迷人,但他力劝歌德摆脱这种不可能有结果的单恋,歌德无奈中给他们两人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他沿着拉恩河步行到莱茵河,一个月后才回到法兰克福。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试图将这段经历写成一首牧歌。正当歌德还没动笔就陷入苦恼之际,加斯尼写信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共同的朋友耶路撒冷半夜在寓所自杀了。歌德在震惊之余看到了他蕴酿中的作品出现了一线曙光:他立即动身到威茨拉,仔细观察了耶路撒冷自杀的现场并作了详细的笔记。此时加斯尼和夏绿蒂已经结婚。歌德寻思自杀,永远告别这个处处和他作对的世界。他想,只要纵身一跳,或是像耶路撒冷那样扣动扳机……耶路撒冷!歌德胸中的血突然凝固了,他发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个忧郁青年的思想脉搏,他的灵魂与耶路撒冷融为一体成为维特。《维特》在一刹那间诞生了!直到到今天,所有威茨拉居民都以自己的城市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爱情小说的背景而自豪。以上正足以说明倘若歌德没有在威茨拉那一段亲身经历,没有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即18世纪中叶,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经济落后的状态下,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中世纪的封建陋习残存,封建贵族跋扈,普通市民仍受着贵族的蔑视和支配,那么,歌德也不能够创作出震撼世界的作品。因此,作为市民出身的维特,作者思想表达的传声筒,必然在贵族社会受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排挤,没有容身之地。他对人生、爱情、对社会、对事业的彻底失望,从而导致他在冥思苦想中毁灭了自己,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2]。歌德用艺术的手法撕开了最后的遮羞布,巧借维特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指出维特所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孤立的感情,而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维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歌德唱出了一曲时代的悲歌。外物世界成为激发歌德创作的审美对象,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创伤性体验,成就了歌德伟大的作品。歌德的创作正是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其生活经验成就了他创作的源泉和激发创作激情的缘由,作家的阅历和经验决定了他的审美视野和创作世界,作家对有限的生活经验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与把握,提炼出对人生的审视和感悟。中国的“诗可以怨”、“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说法,以及西方的“愤怒出诗人”、“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等等,都是这种理论的结晶[3]。《维特》是歌德智慧和心灵结合的产物,它触及到维特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造就维特完整的个性。

二、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学作为充当人际交往的特殊话语,尤其强化了情感与审美的交流。

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作家创造文学文本的最终目的是唤起读者的参与,激发读者的想象与体验,让读者建构审美意象。1774年,当《维特》出版之后,痴情的读者捧着《维特》哭泣,维特和夏绿蒂的服饰成了最时髦的打扮,成百上千的失恋青年男女自杀殉情。读者通过与作家对话,与文本对话,首先认识到爱情的伟力在于它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激情浪漫,又具有审美形式所不具有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它更赋予生命和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其次,维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蕴含着歌德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和评价,读者在对话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对歌德的倾向性从不同角度不同要求进行一番再认识和评价,把自己的生活、审美经验加到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不断丰富和补充。不难看出,这部作品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然而所焕发出的炽热情感和巨大感染力却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钟爱。诗人巴尔特这样写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这儿,心口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泪水嘀哒嘀哒地往下淌,因为我刚刚读完我亲爱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宁肯终身贫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草根,也不愿意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4]可见《维特》对巴尔特的影响之深。在当时整个德国也深受《维特》的影响,一场以社会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狂飚突进运动席卷了德国。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个软弱的反叛者维特竟然把坚强而且守纪律的德意志民族带上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作为审美的艺术,歌德不仅仅顾及到个人感受和趣味的表现,还顾及到接受者的需要和能力,从而适应了社会心理对文学的需求。社会心理不仅影响着创作,而且也影响着文学价值的实现。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文艺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对生活和世界的复杂感受,使人去感受事物、感受世界、感受人生。读者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产生美感联想的活动和读者再创造活动,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活动,必然导致读者自觉能动地再创造,并且使再创造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鼓舞读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

三、从研究角度来看,歌德着力描写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纯粹虚拟的审美空间,也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自然历史生成。

文学的本质在于通过特殊的审美方式艺术地掌握世界,反映某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关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审美则是这一本质属性的特殊表现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领域和产品……它主要是指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也包含着表现为些思想和观念的物质材料和方式,是以观念属性为主导的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的统一体……而且它还显示一个时代或一个阶级的基本信念、价值和理想等的综合性、整体性概念”。[5]恩格斯所倡导的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评论对象“包括并理应体现着对作家作品是进行人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评价。……完全脱离人学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内容的文学评论是不存在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同人学观点、伦理道德观点和政治观点总是这样那样地、程度不同地交融和联系在一起。”[6]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从来都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考察歌德《维特》文学价值,就必须结合德国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进行综合的研究,方能理解《维特》思想内蕴的多重性。也就是要联系广泛地影响着社会运作的各种因素——政治的或经济的,道德的或宗教的,哲学……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文学活动,从而使作品有了复合的意义空间形态。

小说家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提示的还要多。作为一代喉舌的歌德,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对当时一切时代的痛苦、压迫、压抑的社会现实及悲观厌世的情绪,感触最深,表白也最沉痛。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进步青年,奋笔疾书,抨击时世,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新运动,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当然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一般不带有强制性。但对于歌德来说,特定的政治往往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的建构,会成为他观照、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进而制约着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维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创造。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对文学活动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指出:“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7]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当然,经济基础的变更影响文学的发展变化,并由此出现文学的发展过程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的现象。《维特》正反映了德国专制、等级森严、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特是新资产阶级的代表,强烈要求变革,不愿意再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所教导所要求的那样生活,但是面对面强大的封建势力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感伤主义成为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时代潮流,成为时代的弊病。从另一方面来讲,落后的经济并没有阻碍文学发展的脚步,在文学方面以歌德为代表的作家将德国文学推向了最高峰。

善恶观念也对歌德的审美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决定了文学的价值取向。因为文学与道德的紧密联系集中地反映在文学与道德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道德观为歌德创作文学、审视人生和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视角,并成为歌德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的基本尺度之一。它不仅为塑造丰满生动的维特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激发了歌德探索生活和人性的激情。维特代表德国觉醒的进步青年,向往自由,独立不羁,不为功名利禄驱驰,不掩饰自己的爱好憎恶,心性高卓,不屑与庸俗的小市民为伍,反叛社会的礼教规范,对丑恶的现实深恶痛绝,但在孤独和不堪中又无能为力,不知所措。道德的谱系把他抛入了一个纠缠着情欲与伦理的漩涡之中,使他窥视到人生的渺小和无奈。思想上的矛盾和不安,由此转为苦恼和忧郁,最后绝望,用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与社会的决绝。作品深远影响与吸引人之处,恰是由于写出了处于德国社会转折时期和人生转折时期的人在道德上的困惑和踌躇。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成果,也为歌德理解人生和感悟人生提供了思路、思想和方法;宗教与文学艺术相似之处表现在人类渴望认识自身,寻找精神家园。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以人为本,主张回到现实的人生和自然中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原则。而《维特》正表现出歌德对对象的超越达到了在哲学意义上显示人生的某种意蕴,从而达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生活的审美把握。

《维特》作为作者审美意识的产物,表现出作者一定阶级的倾向性。维特代表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等思想在当时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作家创作还要受到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其作品也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民族的语言文字、神话、宗教、习俗、思维、审美理想等等。文学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总之,我们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无论是从创作者角度,还是从接受者、研究者的角度,它们并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相互浸染,彼此渗透,歌德也正是通过特殊的审美观照不仅更充分地巧妙地体现青年歌德的世界观、社会观、审美观、道德观、哲学观、宗教观,还突出地表现了德国狂飙突进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体现出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只有通过维特这一特殊审美视角,才能把握文学的真正本质。

[1]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7.

[2]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43.

[5]谭好哲.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A].李志宏.文艺意识形态说论争集[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6]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王 林)

On the Esthetic Significance of"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ctivity

OU Lei
(Nanbei Campu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s human being's artistic mastery of the world,literary activity is always to seek to express certain social intentions rather than esthetics in the end.In terms of author,receptor,and researcher,this paper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s hidde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then further expounds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special esthetic consideration.

literary activity;esthetic consideration;ideology

I02

A

1009-3583(2010)-04-0029-04

2010-04-09

欧蕾,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专业:文学概论。

猜你喜欢

维特歌德文学
诗意街头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我们需要文学
歌德的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长安铃木维特拉
改变!拉力赛版维特拉
我要歌德的书
经济、环保、低碳 维特根WR 250型冷再生及土壤稳定机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