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

2010-08-15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莫 非

(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湛江524025)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

莫 非

(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湛江524025)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在于思政教育地位被严重削弱、专业课教师育人责任意识淡漠、政治理论素养偏低、缺乏有效的德育手段及育人优势未受重视。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文章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缺位;对策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下滑严重,社会责任感欠缺,无心向学、沉迷网络现象普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为情感轻生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个案数字不断上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以育人为己任的每一位教师给予思政教育工作更积极的热情。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高校中相当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位大学生思政教育。我们需要认真理清专业课教师缺位思政教育的原因,积极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一、思政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的表现

最近,笔者对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只管专业,不问思想。72.7%的专业课教师只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不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86.6%的专业课教师根本不理会学生确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为一体的仅为专业课教师的28.1%。

第二,只管堂上,不问课外。70.6%的专业课教师上完课一卷教案就走,课后能将问题反映给辅导员、班主任的仅29.8%,能跟学生互动交流的25.2%;78.5%的专业课教师不愿兼任班主任工作;81.7%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漠不关心;90.4%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毫无兴趣;86.8%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堂外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绝大部分对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更是毫无了解;

第三,育人责任意识淡薄。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个优秀教师的人格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深远的。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意志消沉,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缺乏进取精神,得过且过,事业心不强,育人责任意识淡漠,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四,为人师表不够。教师的精神境界、信仰、品德情操、知识见解、治学态度甚至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而,笔者调查资料显示:15.6%的专业课教师忽视人格形象对学生的教育,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举止,上课迟到、讲课中打手机、讲脏话、吸烟,喝酒过量进入课堂,穿着打扮有失身份,生活作风不检点等;63.1%的专业课教师轻视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还有少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极个别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散布错误政治言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均严重地挫伤了教育者的形象。

二、思政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的原因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思政教育地位被严重削弱。受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被严重削弱。一部分大学办学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办学不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重扩招,轻管理;重教学大楼建造,轻校园文化建设;重经济效益,轻人文教育;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产业化的消极效应及对“以教学为中心”的错误理解,导致智育取代了德育。比如,思政教改课题经费不到学校科研总经费的零头;在奖酬金分配上,考核体系偏重于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育人业绩却没有纳入对教师工作成就的考核体系。办学指导思想的功利化及利益分配的错误导向,致使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敬而远之。

第二,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分离。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并重,二者缺一不可。这必然要求高校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传道”与“授业”的分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在职责分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政教师讲授,学生思想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专业课教师完成专业教学,搞好科研工作。虽然学校对专业课教师也提出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无具体措施和办法。对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评价考核,最终也仅仅是对其“授业”的考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完全处在一种自发的、随意性的状态,使全员育人沦为空话。

第三,专业课教师没有努力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高校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无法廓清许多社会是非问题,“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理不直、气不壮。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专业课教师大多逃之夭夭,“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的德育手段。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及其手段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教育的要求,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思政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价值性特征。作为教师,在社会众多的道德文化信息中,究竟将哪一种道德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哪种道德文化信息能够被学生接受,这些道德文化信息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被接受,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政教育手段,才能解决学生的道德冲突和困惑,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现实中,相当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对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内涵的理解单一,强化“授业者”单一角色的认知,未能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多是专业知识的简单灌输,专业技能的操作练习。由于忽视教育者德育的主导作用,专业课教师缺少对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轻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不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的情感、品德等人格发展需要。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多是对违反课堂纪律的批评,对作业、论文不认真完成的指责。思政教育简单、机械,不愿意也无能力解决学生的道德冲突和困惑。专业课教师德育手段的缺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实效的提高。

第五,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优势未受重视。专业课教师在育人的时间、人员数量及方法上有其优势。专业课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专业课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专业课教师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了解和掌握,体现其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对教学程序一丝不苟的设计安排,对教学疑难问题认真、正确的解答,体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稳健的工作作风;还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体现其智慧、风度、个性品质。榜样的力量,比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然而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长期没有得到相关方面应有的重视,致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思政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的对策

思政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缺位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提高,把专业课教师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很有必要,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德育首位的办学方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思政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头等重要位置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新中国建国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改革开放之后,针对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邓小平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2]“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应体现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恪守自身崇高的理想、精神与价值,既是营造高等教育所需自由学术氛围和科研创新空间的需要,也是为社会造就高素质人才所必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的行为都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要让高校办学超越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的主渠道,以及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的本质特征,必须自觉贯彻和执行德育首位的办学方针,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上,才可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第二,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广大教师。列宁非常肯定地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3]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正是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中国传统教育将教师“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在教师的“身正”与“学高”之间,人们总把“身正人之范”放在首位。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1]教育是一种心灵影响心灵的过程。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其言教、其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下,直接影响其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质量。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教师的行为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和更鲜明的示范性,所以,社会对从事教育劳动的教师在道德信念上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师德是教育之魂。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育人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下滑的状况,高校要切实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建设。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强化专业课教师育人责任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以学生为本,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既体现学识魅力又展现人格魅力,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第三,将专业课教师纳入思政教育队伍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位、谋其政。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5]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的优势远未得到重视及发挥。因此,有必要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专业课教师这一块教育资源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高校应采取措施将专业课教师纳入思政教育队伍中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广大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保证和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应注重体制和利益机制建设,为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如制定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工作目标与要求,等等。其次,高校应完善专业课教师育人的考评制度。传统的评价制度简单、机械,“传道”与“授业”的分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忽视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导致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考评制度应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树立综合评估的思路,把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评估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第四,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5]专业课教学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当前专业课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倾向,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确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的重要原则,在专业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掘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首先,专业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教师通过对专业课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与德育内容整合,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再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可以通过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讨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自主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意志品格。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1,78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209,110.

[3]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8.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

(责任编辑:魏登云)

Ideas of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Absenc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O Fe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25,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system engineering,which call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teachers.But many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 are not engaged in this regard because status of this education has been severely weakened.Those teachers are not aware of their duty in this education;they are not well-equipped with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ies;they lack moral education means,or some teachers'advantages in this education are not attached importance to.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i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absence;countermeasures

G641

A

1009-3583(2010)-04-0094-04

2010-04-15

莫非,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