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一点“ 裸眼”阅读

2010-08-15徐建国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王小波翠翠文本

徐建国

语文课堂上,我设立了一个栏目,名曰“五分钟漫谈”。每节课一开始,即进行5分钟漫谈,学生按学号顺序进行(每节课一位)。漫谈的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学习语文所遇到的困惑,还可以是社会的热点问题等等。前不久,语文课代表金蔚霖同学谈了她阅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的体会。她说:“上个周末,我看到了一篇署名为王小波的文章《我的精神家园》,读着读着,我的心情不禁有些沉重。王小波其人,我不了解,我极想弄明白的是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的父亲为什么要把书锁在箱子里,不肯拿出来给他看?书中提到了牛顿和拜伦,他们都是英国伟大的智者。剑桥的苹果树是牛顿的‘家园’,‘拜伦潭’是拜伦的‘家园’。王小波受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一书的影响,指出打造精神家园就是一条人文事业之路。他说:‘这条路在两条竹篱笆之间,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我觉得王小波先生的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切了,太美妙了。我由此想到了海德格尔说的‘人,应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为精神家园而活着的人永远是美丽着的……”金蔚霖同学的发言受到同学们这么热烈的欢迎,着实让我吃惊不小。金蔚霖同学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遍读下来能有这些追问和见解,这似乎在说明学生独立走进文本,不应该总是有“障碍”与“隔膜”的。作者创造了作品,作品一旦独立于作者之后,文本文字起着固定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作用,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文字就会释放信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停地建构着文本意义,在反复解构、反复建构的过程中,最终生成读者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者不知道文本生成的背景知识,走进文本前,不读相关的阅读提示,这种读书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裸眼”阅读法。就阅读教学而言,它含义应是老师事先不作作品背景介绍,要求学生将课文阅读提示框中的文字有意识的遮起来,不让学生看对该文阅读起到潜在影响的课后思考题……总之,学生在读文本前,对文本内容起到提示的文字一概不涉及,要求只读文本本身。金蔚霖同学的发言,可谓是“裸眼”阅读的生动事例。听后,我的眼前一亮,随后我问自己,今后的阅读教学,可不可以来一点“裸眼”阅读?

下个单元,有一篇我本人特别喜爱的课文《〈边城〉节选》,我想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裸眼”阅读的情况。第二天,我在课堂宣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边城〉节选》,同学们很是吃惊,原因是跳过了几篇课文,学生还未预习到这一课(以往教学,我都要求同学们做到课前预习),看出了同学们的疑惑后,我说:“今天跳过几篇课文来学习《〈边城〉节选》,我知道大家事先都未读过,可我今天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要求你们不要看课文后的思考题,不要看课后的相关阅读提示,就文本读文本,20分钟后,我想听听你们阅读本篇小说的感受。”

20分钟后,夏冰青同学首先发言:“翠翠是个纯朴、美丽的姑娘,她对着黄昏时桃花色的薄云,心地产生了薄薄的凄凉,为何如此?因为翠翠正是怀春的年龄,想向祖父倾诉,却又羞于启齿,谈自己芳香的心思,却又没有对象和环境,这是青春躁动的苦闷。”

桂少珏说:“天保与傩送采用情歌对决的方式来赢得翠翠的芳心,傩送一开腔,天保就自愧不如,想以选择离开的方式来成全弟弟与翠翠的婚事。傩送的歌声,在那一晚给翠翠带来了香梦,翠翠在歌声的陪伴下摘虎耳草。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多么的纯洁而美好,荡漾着原始的诗意。”

王梅说:“月下,爷爷向翠翠讲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爷爷告诉翠翠,她的父亲既喜欢唱情歌又喜欢听情歌。小说对翠翠父母俩对歌的情景只作了简单的叙述,但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翠翠母亲的爱情是悲剧性的,那么翠翠的爱情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没有提供答案。

我没有作任何的阅读提示,也未提出任何阅读要求。同学们直接面对文本,初读之后的感受、体验虽然不是从全篇着眼的,但谈出来的都是同学们对这篇作品的原初体验,这些体验和感受融入了同学们全息的生命,有的立足于一个情境,有的立足于一个事件,有的立足于一个意境……我感觉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是用自己的生活图式来解读作品,在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生成着自己的阅读意义,这岂不是新课标强调的个性化的阅读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之间进行着三重对话,通过对话,建构作品的意义,因此每一次成功的阅读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新课标以学生个性、自主的阅读为阅读教学的依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的,鉴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并不是统一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文本意义,而是提倡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就是文本意义的丰富性,文本解读应该是多样化的。我在想,每节阅读课都在作充分的背景介绍、相关阅读提示的前提下,这种阅读是不是原汁原味的阅读?有没有给同学留下先入为主的印痕?这种阅读利不利于挖掘出同学们的原初体验?带着这些问题,我向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节课同学们在没有占有任何资料的前提下,直接走进了文本,这种读书方式可能还是首次采用,大家喜欢吗?如果喜欢,请说说理由。

下面是同学们的意见,我稍稍作了综合。这种读书方式没有束缚和限制,处在自由的阅读状态,由此而产生阅读的体验、感受是源自我们心灵的。因为没有文本背景知识给我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所以我们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解读作品情境,用我们的生命意识来感受作品中的生命,这是我们的阅读追求,希望老师今后多举行几次。

面对同学们的这种阅读愿望,我们是否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来一点“裸眼”阅读呢?

猜你喜欢

王小波翠翠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