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鉴赏解题三步行

2010-08-15刘兰芳

中学语文 2010年24期
关键词:秋思秋风答题

刘兰芳

古诗鉴赏题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有阅读方法,解题有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在鉴赏测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解答古诗鉴赏题的方法应该是:注意标题、作者、文本及注释等,先对诗歌有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试题要求寻找答题切入点,最后依照设题类别,规范答题。具体步骤分为三步:

一、整体认知,把握内容

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读懂诗歌,诗歌的意思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怎样读?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如张籍《秋思》(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注释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多得数不清。②行人:送信的人。③又开封:重新打开信封,再作补充)

1.注意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提示思想内容等。(“秋思”是常见的题材,题目已点明了时间及诗的中心内容——思念)

2.注意作者。所有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题目上有王安石评论张籍诗风是“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秋思》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寻常细节“临发又开封”)

3.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它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写作风格。(上述诗

注释①②③,暗示诗的意境及细节)

4.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名词,弄清它写了什么;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惜、哀、恐、怨、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秋思》中名词如加横线的词,动词“开”、形容词“恐”)

5.疏通诗歌内容。思维流程(综合以上各点):诗中画线的名词告诉了我们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寻常”的细节是“临发又开封”(从作者诗风便知)。“开”是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是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注释①②③)。再联系标题“秋思”,“思”就是思念,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二、审清题目,揣摩题路

题诗对应,调动知识储备,读懂题目就完成了答题的一半。审清题目命题的角度,是意境、技巧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鉴赏;审清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炼字等。

1.阅读杜甫《江汉》诗,回答问题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审题:此题是对“意象”“意境”的赏析,鉴赏意境时要扣住“情景交融”的特点。要准确理解诗的意境,须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这里的“意境”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指诗歌中描写的景或物,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和谐境界。)

2.阅读崔护《题都城南庄》,完成试题

问题:这是一首传诵甚广的抒情诗,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审题:此题是对诗歌的表现技巧的赏析。要准确答题,就要熟悉常用的表现技巧: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对比烘托、联想想象、用典、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等。

三、分清设题类型,答题规范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根据高考设题类型,建构相应答题模式。按步骤有条理组织答案,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作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点氛围(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体现图景特点和基调:孤寂冷清等)→析情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袒露……的心迹,表达……的追求)。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案]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如此孤独寂寞(第一步)。意境孤寂凄凉(第二步)。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步)。三联用“落日”比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秋风,不仅没悲秋之感,反觉“病欲苏”(第一步)。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第二步)。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第三步)。

2.分析技巧类

提问方式:此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或此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三大类的哪类)→说运用(结合诗句阐述为何用此手法)→析效果(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步)。前两句写去年的今天“我”在这个院子里邂逅了一位“人面桃花”的女子,“人面桃花”运用了衬托手法,写出了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的秀美容貌。后两句写时隔一年后,“我”故地重游,看到娇艳的桃花一如去年,正在和煦的春风中盛开,然而遗憾的是那位灿若桃花的姑娘却杳无踪迹。去年的热闹和今年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步)。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和惆怅的心情(第三步)。

3.分析语言类(分三小类,这里举常用的两种)

(1)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为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即可)→举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析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步)。第一句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的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第二步)。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中,溢于诗外(第三步)。

(2)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描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点情景(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这一带自然风景恬静优美。②独怜:特别喜爱。③幽草:深草。④野渡:荒僻的渡口)。

[答案]“自”是自由自在,“横”是描绘船的横陈之态,用“自横”两字描写舟(第一步)。在春天万般美景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深树上的黄莺鸣声适人,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只见空空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淡然(第二步)。这个动静结合的画面,透露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猜你喜欢

秋思秋风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秋思
秋思
邀你来答题
秋风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秋风吹